怎樣預防心臟病發作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

你有沒有擔心自己會狹死?
你有沒有擔心過心髒病發作?

傳統的預防方法真的有效嗎?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|

冠心病是發達國家二十世紀的頭號殺手。直到目前,醫學界無法降低它的死亡率,而死於它手下的人愈來愈多,也愈來愈年輕。很明顯,傳統預防方法無效,因為他們找錯了預防對象。

一般人習慣稱心藏病發(heart attack)為心臟病(heart disease)。其實,心臟病的種類很多,但最令人恐懼的心臟病發,並不是由某種心臟病引起,而是由冠狀動脈內腔突然收窄,導致心肌缺血所引起的。因冠狀動脈出了問題,而引起的心臟病稱為冠心病 (coronary heart disease)。如果冠狀動脈內腔窄了,是由粥樣斑塊(plaque)的增長形成,這種冠心病便成為冠狀動脈病(coronary artery disease)。換言之,冠狀動脈病並不是冠心病的唯一原因。

心臟病發的後果是心肌缺血(myocardial ischemia)或心肌梗塞(myocardial infarction)。前者是心肌細胞缺血、缺氧,可以扭轉;後者是心肌細胞死亡,無法扭轉。心肌梗塞是導致猝死(sudden death)的主要原因。

傳統的預防方法無效

冠心病是發達國家二十世紀的頭號殺手。直到目前,醫學界無法降低它的死亡率,而死於它手下的人卻愈來愈多,也愈來越愈年輕。很明顯,傳統預防方法無效,因為他們找錯了預防對象。

傳統「預防」方法包括:

一、每年體檢

每年體檢可以讓醫生為病人及早發現疾病,如高血壓,糖尿病和癌症等。體檢正常,並不代表病人沒有病,只可以說醫生還沒有發現他們的疾病;或疾病還沒有惡化到可以被發現的地步。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醫生告訴他們體檢正常不久便猝死,也反映了病人在正常體檢後仍然擔心是合理的。每年體檢只可以被視為及早發現疾病的工具,不是預防措施。

二、改善生活習慣

改善生活習慣,包括注意飲食、經常運動、戒煙、戒酒、減肥等,也不能預防心臟病發作,因為沒有預防對象。以運動為例,在所謂帶氧運動期間猝死的人不少。這就證明帶氧運動並不能為心臟提供更多氧。帶氧運動應該稱為「缺氧運動」才較為適切,不致誤導群眾!經常運動之可以用來強身健體,不是預防措施。

三、服藥

服藥,包括降膽固醇藥和稀血藥,也是於事無補。例如,服食膽固醇藥,是假設膽固醇是形成粥樣斑塊的罪魁禍首,間接導致冠狀動脈病。服食稀血藥,是假設血凝是導致動脈閉塞的原因。服藥旨在治療,若然有效,冠心病的死亡率理應下降,而不是愈來愈普及,甚至被視為流行病。況且,降膽固醇藥會引起嚴重副作用,包括肌肉酸軟乏力、白內障、肝和腎衰竭、膽石、增加癌症的風險、腦退化等;長期服用稀血藥如baby aspirin,會引起腸胃出血、腦出血等。

四、搭橋和通波仔

搭橋和通波仔是假設心血管疾病是局部病,只殃及堵塞了的那段動脈。事實上,心血管疾病殃及全身所有動脈,包括搭橋和通波仔無法抵達的腦部微絲血管。搭橋和通波仔只可舒緩動脈堵塞的症狀,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萌芽和惡化毫無作用。這就是為什麼做了通波仔和搭橋的病人日後必須重做。

針對膽固醇是找錯預防對象

很多人認為,膽固醇積累在冠狀動脈壁上,形成粥樣斑塊,導致那段動脈的內腔愈來愈窄,一旦被脫落的粥樣斑塊、血凝塊和血栓(embolus) 堵塞,便會觸發心臟病發。事實上,大多數閉塞前的冠狀動脈內腔並不狹窄。有40%心肌梗塞死者的冠狀動脈內腔之窄了20%;50%死者的膽固醇是正常!只有14%死者的冠狀動脈內腔窄了75%以上!

心臟病發通常是由於冠狀動脈裹的粥樣斑塊突然破裂,觸發粥樣斑塊與血凝機制之間的互動,導致內腔閉塞。至於什麼引起粥樣斑塊突然破裂,理論很多,但沒有結論。況且,一條完整無瑕的冠狀動脈,也可以因動脈痙攣而導致閉塞,這就是為什麼極端情緒化,如過度興奮和極度悲哀,都可以導致猝死。

粥樣斑塊的形成

粥樣斑塊的形成是由動脈壁損傷開始,損傷是由血流的衝力、正常磨損或自由基損毀(free radical damage) 引起。在正常情況下,當動脈壁的內皮(endothelium)受損,體內的免疫系統會立即把傷口癒合,無傷大雅。但是,如果損傷是由大量自由基襲擊所引起,則後果非同小可。

此時,在動脈裡的LDL膽固醇會抓緊機會,從傷口進入內皮和動脈肌肉之間的空間(sub-endothelium)。在這空間裡,LDL膽固醇被自由基氧化,成為「氧化LDL膽固醇」。氧化LDL膽固醇觸發連鎖反應,衍生更多自由基。在這種情況下,巨噬細胞把氧化LDL膽固醇吞咽,直到自己不能動彈為止,變成泡沫細胞 (foam cell),黏在動脈內皮的背後。泡沫細胞積聚在一起,變成一條脂紋 (fatty streak)。

如果動脈發炎持續,脂紋會開始惡化,逐漸增長變成斑塊 (plaque)。同時,這段動脈裹的肌肉細胞突變,開始增生,數量更多,體積更厚,並且向動脈內腔遷移,吸引膠原蛋白(collagen)、彈性蛋白(elastin)及結締組織(connective tissue)積累起來,導致動脈內腔愈來愈窄,最終阻凝血流。

這種瘤的氧和營養,來自它周圍的微絲

血管。當這個瘤的增長,超越那些微細血管所能提供的氧和營養時,它的中心便開始瓦解、腐爛或壞死,然後膽固醇和鈣沉澱才逐漸積累起來。長大了的斑塊漸漸鈣化,變得愈來愈硬,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瘤(atheroma)。它所引起的疾病稱為動脈粥樣硬化症(atherosclerosis)。事實上,三分之二的膽固醇是在體內生產的。它們都是好膽固醇,是製造細胞膜、脂質膜和某些荷爾蒙所必需的。LDL膽固醇被氧化後才會變成有害。HDL膽固醇本身有抗氧化功能,所以不會被氧化。

膽固醇積累和鈣化是粥樣斑塊形成的後期階段,不是早期階段。這就是何以不吃高膽固醇食物及服食降膽固醇藥,既不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症,也不能預防心臟病發作的理由。

預防自由基疾病

筆者於其他的文章解釋了自由基過剩可以引起許多慢性退化性疾病,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;亦解釋了抗氧化防禦系統功能下降及有毒金屬過量,是導致自由基過剩的原因。至此,我們可以了解何以傳統預防方法無效,因為沒有提升抗氧化防禦系統的功效,也沒有清除有毒金屬的措施。

因此,要預防心臟病發作,先要預防冠狀動脈病。要預防冠狀動脈病,先要預防粥樣斑塊的形成。要預防粥樣斑塊的形成,先要預防自由基過剩。我們亦解釋了選擇營養補充劑必須注意以下三點:

一、種類必須足夠才可以達到團隊效應和協同效應;

二、分量必須最理想才會生效。不然,就如用溫水煮飯,永遠煮不熟;

三、可靠的生產商才是質量的最佳保證。不要亂買亂服用!

螯合治療(chelation therapy)是消除人體裹有毒金屬的唯一有效方法。螯合治療是利用螯合劑(chelating agent)「鉗住」人體組織裹的有毒金屬離子(ion),然後把它們清除、排出體外。

EDTA螯合治療

189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韋納爾(Alfred Werner, 1866-1919)利用金屬和有機分子結合的概念,發展螯合化學(chelation chemistry),並發現螯合劑。上世紀二十年代,科學家發現螯合劑可以分離金屬,因此在電鍍和工業染料生產上獲得重視。十多年後,德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稱為「乙二胺四乙酸」(ethylene diaminetetraacetate ,簡稱EDTA)的氨基酸,可以用來防止硬水中的鈣與染料產生化學反應,避免產生污漬。

經科學家進一步改良,EDTA可以從生物和化學體系中鉗走有毒離子。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到今天,EDTA是用來醫治鉛中毒的黃金標準。醫生從病人的靜脈注入EDTA,把血液裹的鉛「鉗」走,透過腎臟排出體外,EDTA被視為鉛的螯合劑。

1950年代初期,美國著名心臟專家克拉克(Norman Clarke Sr,1892-1984)推論:既然EDTA可以螯合鈣,而鈣又是粥樣斑塊裹的一種沉澱物,EDTA可能可以改善動脈的堵塞。克拉克和他的同事接收了其他醫生都認為無能為力的「籮底燈」。事實證明,接受螯合治療後的患者,其心臟功能明顯恢復,症狀也得以改善。他的推論果然可行!

隨後的數十個臨床研究證明,患者接受螯合治療後,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和心臟功能都得到明顯的改善,包括膚色改善、僵凍的四肢恢復溫暖、肌肉協調、腦功能改善,運動耐力持久,沒有心絞痛或呼吸短促的現象,對硝酸甘油和止痛劑的需求量也減少。雖然有很多反對該治療的批評家提出了一些錯誤的觀點,但從來都沒有負面的研究結果。

鮑林(Linus Pau ling,1901-1994)是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兩屆得主。他說:「作為一個化學和醫學研究者,我覺得EDTA螯合治療的科學基礎合情合理,臨床效果很有說服力。 金屬離子(metal ion)在粥樣斑塊形成的過程中,扮演者重要角色。EDTA很容易清除那些離子。研究資料和廣泛的臨床經驗證明,EDTA幫助減少和預防粥樣斑塊的形成,因此改善心臟和其他器官的血流量。科學證據指出,透過一個EDTA療程,患者可以避免手術。作為一個預防措施,螯合治療是一種合理的方法。」

你的心臟可以等嗎?

用螯合治療來預防心血管疾病是一種具有爭議性的話題。醫學界的不同流派,對它的作用和療效有不同的意見是合理的。但作為一個關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,你是否願意等待醫學界意見一致,才去預防醞釀在你的動脈裹的粥樣斑塊觸發心臟病發作?

姑勿論你認同或反對螯合治療,大前提是,你必須先認識螯合治療,才有恰當的的理據表達你的立場,不應該為反對而反對,否則你可能會誤己誤人。

我建議讀者閱讀克蘭頓醫生的名著Bypassing Bypass Surgery或中文版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,可以更詳盡瞭解怎樣預防心血管疾病。對於研究資料有興趣的讀者,請參考克蘭頓醫生的 A Textbook on EDTA Chelation Therapy.


作者: 伍志堅醫生

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

香港治本醫務中心網址:www.bmsclinic.com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