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搭橋手術才可以「徹底」解決問題?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|

傳統醫學一直以[病]為本;發現疾病及醫治疾病比預防疾病更重要。因此,要預防心臟病發的根源,只有靠自己了!

筆者於「我是否「需要」通波仔」的文章提及:每年體檢丶均衡飲食、經常運動、戒煙戒酒、減壓、减肥,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丶通波仔(包括植入支架)丶搭橋手術等,都不能預防心臟病發,因為它們不但無法預防粥樣斑塊破裂,更不能預防動脈內皮受損!而植入支架必定導致重塞。

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於4月7日下午出院,面對傳媒,若無其事地宣布他於早上接受了通波仔,並準備翌日上班,給人一個急切為市民服務的印象。但他始料不及的是,自己已無意中成為通波仔的代言人,給普羅大眾一個「接受通波仔便可安枕無憂」的假象,從而間接鼓勵大眾接受通波仔。

明眼人會問,自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09年接受通波仔後,為何本港兩大醫學院仍遲遲未能為本港領導班子提供一套有效預防「非傳染病」的方案,以至局長們相繼入院接受切除手術(劉吳惠蘭)丶通波仔(林瑞麟)及洗腎(孫明揚)?

答案是,傳統醫學基本上沒有「預防」非傳染病這一科!

不相信嗎?試問你的醫生如何預防心臟病發,你將會發現,他的答案不離本文的上期提要!

誰敢對通波仔說「不」

事實上,很少人敢拒絕心臟科醫生的通波仔建議,因為你除了必須有無比勇氣去克服醫生的一句:「你隨時有生命危險!」,還須要有足夠的理由去安無撫那些為你擔憂的親戚朋友。為此,你必須自我增值,認識接受通波仔的風險以及併發和後遺症。

L女士72歲,2009年3月因胸口不適和氣促而入院。做了全身檢查丶化驗和心電圖後,醫生懷疑她患有冠心病,建議她做冠狀動脈造影。

在冠狀動脈造影前一個星期,她的大女兒剛好閱讀了本欄一篇〈怎樣預防心臟病發〉的文章。女兒於是偕同先生和妹妹陪她來到醫務所,詻詢如何避免通波仔。

我花了兩小時向他們詳盡解釋心臟病發的真相,通波仔的弊端,為何傳統預防方法無效,以及什麼才是真正的有效預防方法等等,並送了一本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給他們參考。

沒想到大女兒竟能力排眾議,敢於承擔一切差池,堅持母親嘗試一種在本港鮮為人知,但在外國多年來卓有成效的預防療法。不過,L女士不願意面對通波仔的風險才是關鍵。她說:「既然毋須手術,不妨一試。若然無效,才接受通波仔。」

大約十次治療後,L女士的胸口不適和氣促消失了。她告訴我:「治療前後最大的分別是,走出中環D2地鐵站口,她需要休息四次才可以走完三十二級樓梯,現在一口氣就完成了!」

誰敢對搭橋手術說「不」

植入支架一段時間後,那段擴闊了的冠狀動脈必定重塞。大多數患者都只能無奈地接受搭橋手術。不過,當他們有機會讀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都會給自己一個穖會,嘗試新療法。

2009年12月7日,ㄒ先生和他的次子來到醫務所,諮詢有關避免搭橋手術的方法。

T先生75歲,於2008年8月患心絞痛,被送到瑪麗醫院接受觀察和治療,最終接受了通波仔和植入了三個支架去紓緩症狀。隨後,他必須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,及承受藥物的種種副作用。

沒想到一年後,心絞痛和氣促等症狀重現。每次出現症狀,他都須含舌底丸才能得以緩解。當他回去諮詢心臟專家時,專家推薦搭橋手術,因為植入支架的那幾段動脈都重塞了,只有搭橋手術才可以「徹底」解決問題。

在考慮應否接受搭橋手術期間,他的兒子看了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,才知道有一種可以避免搭橋手術的療法。於是陪同父親來到醫務所。兒子並非泛泛之輩,除了曾閱讀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,還在網上搜索有關療法的正,負面資料。最後決定讓父親嘗試一種已有幾十年歷史的有效療法。

從T先生的角度來看,可以避免劈開胸膛的手術沒,何不一試?要是無效,再接受搭橋手術也不為遲。

經過十二次治療後,他的心絞痛和氣促全部消失,自此再沒有出現。在一次研討會中,他還自告奮勇站起來做見證呢!

W先生是一位退休警官,三年前患胸口痛,醫生證實他的三條冠狀動脈分支窄了70-90%。接受了通波仔和三個支架後,心絞痛沒有了,但他必須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

他有很多同僚也接受過通波仔,其中不少在通波仔幾年後便猝丶,中風或需要接受搭橋手術,他擔心亦是合理的。

剛巧他在書店發現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一書。讀後在太太陪同下來到醫務所,諮詢如何預防心臟病發和中風,及避免搭橋手術的方法。

一如所料,歷約十次治療後,他的心絞痛全部消失。但他不敢停止服用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,也不敢讓醫生知道他接受了新療法。

一次,他的肛門出血。醫生說他患了痔瘡,建議他做切除手術。在思量應否接受切除手術期間,他問我肛門出血是否與薄血藥有關。我建議他先行停服薄血藥,如果肛門仍然出血才考慮接受手術。果然,停了薄血藥後,肛門再沒有出血。這就證實出血是薄血藥的副作用。幸好出血是在肛門,如果在腦的話,他便會中風!

自我增值

現代醫學之父奧斯勒 (William Osler,1849-1919)在十九世紀指出:關心病人,比關注疾病更重要:病人何以患病,比患什麼病更重要,言即以「人」為本;發現導致疾病的根源比醫治疾病來得重要。

可惜,傳統醫學一直以「病」為本;發現疾病及醫治疾病比預防疾病更重要。因此,要預防心臟病發的根源,只有靠自己了!

閱讀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或它的原著 Bypassing Bypass Surgery肯定對你和你的親友都有裨益。

如果你問醫生:「這個預防療法好不好?」他一定說「不好。」因為他只會「治標」的傳統療法。如果你繼續問:「為何不好?」他亦只能顧左右而言他,因為他根本不認識這個「治本」的非傳統療法!

不認識而下定論,可能會誤己誤人,對病人公平嗎?


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

香港治本醫務中心網址:www.bmsclinic.com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