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心血管疾病之二淺談心血管疾病之二淺談心血管疾病之二

認識了製藥企業的霸權,就容易明白為何現代醫學只能推廣「終身服藥」治標制度,而不能容納「補充營養」治本之道。

自《治本清源1——不吃藥的健康智慧》一書出版後,經常有人問我:「伍醫生,人病怎可以不吃藥?」或「不吃藥,怎能醫治疾病?」

這些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得清楚,尤其是普羅大眾已經習慣傳統的「吃藥文化」,要他們改變這個根深柢固的觀念,真是談何容易!

事實上,沒有人可以改變目前「藥廠製藥,醫生派藥,普羅大眾終身服藥」這個醫療制度;因為製藥企業早已控制了醫學教育、醫生培訓、醫學研究,甚至研究數據。

製藥企業操控醫學教育

醫學教育和製藥企業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,有人甚至形容兩者親密如夫妻,以致整個醫學教育制度腐敗不堪。醫學教育的費用,從醫生培訓到醫學研究,直接或間接都是由製藥企業支付。製藥企業可以説收買了醫學界的腦袋!

自醫科生進入醫學院那天直至他們畢業,便一直在接受製藥企業的贊助。製藥企業會滿足他們的需要,如免費禮物、膳食、娛樂、旅遊;舉行推廣藥物講座,讓他們認識新的藥物,並邀請專家在會議上為藥企的產品代言。

畢業後的見習醫生及幾乎所有的執業醫生,便會開始改變他們的處方習慣。他們都會毫不猶豫接受製藥企業推銷員的最新藥物資訊,繼而處方最新、最貴的藥,即使那些藥物的效果被誇大,與事實不符,甚至有害!

製藥企業主導醫學研究

醫學學術界和研究者,亦在製藥企業的掌控中。製藥企業不僅有權決定研究的方向和項目,還有保留發表所有研究報告的權利,因此藥企可以操縱數據。與藥企有經濟利益的研究者,他們的研究又怎可能沒有利益衝突?不管怎樣,任何不利於藥企牟利的研究報告,都難有機會被刊登。

別以為不盡不實的研究結果不會被刊登,只要有利可圖,製藥企業總有方法打動研究者,包括著名的研究者在內,讓他們的大名連同報告一起發表!

大多數權威醫學刊物的收入依賴藥物廣告,而那些藥物廣告很少被醫學刊物拒絕,即使藥物的成效有誤導性。更甚的是,醫學刊物刊登的臨床研究,由於是製藥企業贊助的,他們豈能不刊登呢?誰敢觸怒財雄勢大的製藥企業?

有!但沒有好下場。例如,一位研究者的人格被製藥商和大學行政成員攻擊,因為她在臨床研究發現某種藥物無效且多副作用。又如,另一位研究者在臨床研究指出某種藥物的副作用,因而失去在大學任教的機會,這類醜聞多不勝數。

Dr. Maria Angell曾經是權威醫學刊物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編輯。以下是她寫的一篇社論 “Is academic medicine for sale?” 的節譯,措辭嚴厲:「製藥企業和臨床研究者的關係,除了研究經費外,還涉及大量財務安排。製藥商聘請研究者當顧問,授予經費去研究它們的藥物;邀請他們進入顧問委員會、講者團隊,分享專利和特許權。研究者當然要同意讓他們的大名貼在代筆的研究報告上;同意在製藥商贊助的座談會上推廣它們的藥物;接受它們的昂貴禮物、豪華設備、公司股份等。」

由於利益關係,研究過程和發表模式出現嚴重偏幫製藥企業是無可避免的事。最危險的是,所有研究都是一面倒向研究藥物傾斜的,至於研究疾病的成因,或者不用藥的療法,在醫學教育裏基本上並不存在。比方説,醫學院會致力去研究一種減肥藥,但從不會浪費金錢和時間教育病人如何改善生活習慣。

製藥企業培訓醫生派藥

醫科學生和駐院醫生不斷接受製藥企業的教育,以致他們只懂得依賴藥物去醫治症狀、疾病,甚至醫治「數字」。在他們心目中,症狀、疾病或數字必須用藥去醫治。他們習慣了接受製藥企業的好處,而那些好處正正是用來鼓勵他們繼續接受過去的用藥教育!

醫學院已淪為製藥企業的前哨,除了為這些企業進行臨床藥物研究外,還替它們培訓最專業的藥物推銷員!

由於製藥企業過於龐大,這種利益相關的醫藥制度無法改變,能改變的,只有醫生自己!當醫生發現並且認同醫學院教的醫學只能治標、不能治本,他們就必須花時間去教育自己、認識和學習治本之道,然後才有機會實踐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根源。要不然,他們只會成為持牌殺手,用毒藥慢慢地、肯定地置病人於死地,不管他們有多少「醫者父母心」。

可惜的是,願意改變的醫生少之又少!

醫生為何不懂營養?

認識了製藥企業的霸權,就容易明白為何現代醫學只能推廣「終身服藥」治標制度,而不能容納「補充營養」治本之道。為了培訓醫科學生專心成為處方醫生或藥物推銷員,醫學院採取「破釜沉舟」的絕招——不讓醫科學生接觸營養學!令他們蒙在鼓裏,永不知道「缺乏營養」是百病之源!

1985年,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(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)資助一項專家研究:探討美國醫學院的營養教育的質和量。委員會的結論是:「美國醫學院的營養教育課程,不足以應付現在和未來的醫療需求。」委員會同時指出,美國醫學會(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)的食物和營養委員會曾在1961發表以下的結論:「營養教育在美國醫學院得不到足夠的認同、支持和關注。」換句話説,四十多年前的醫生已知道缺乏營養教育,但直到目前,情況依然一成不變。

綜合了委員會的研究報告,美國醫科學生會會長這樣説:「營養教育大多作為其他科目的一部分——主要在生化學、生理學和藥理學的課程裏,而往往只是點到即止,讓那些對營養沒有興趣的專家教營養,簡直是費時失事」。

既得利者提供營養教育課程?

雪上加霜的是,提供營養教育課程給醫科學生的機構,竟然是食物企業和製藥企業!包括達能機構(The Dannon Institute)、雞蛋營養委員會(Egg Nutrition Board)、全國牛人的牛肉協會(National Cattle-men’s Association)、國家乳品局(National Dairy Council)、雀巢臨床營養學(Nestle Clinical Nutrition)、惠氏-艾爾斯實驗室(Wyeth-Ayerst Laboratories)、布里斯托爾-邁爾斯-施貴寶公司(Bristol-Myers-Squibb-Company)、百特醫療用品公司(Baxter Healthcare Corporation)等。

你能期望這些大企業積極推廣營養教育嗎?當然不可能。

食物企業的加工食品缺乏營養是眾所周知的事實。這些企業只求食品暢銷,最好能令消費者對他們的食品上癮,不斷的買,不斷的吃。至於食品含有多少營養、缺乏多少營養,甚至沒有營養,一概與他們無關。

製藥企業當然歡迎食物企業的「缺乏營養政策」。他們深知缺乏營養的消費者將會是他們的永久顧客,因為病人必須終身服食他們的藥物,還想出一個「缺乏藥物政策」,讓普羅大眾相信,人有病是因為人體缺乏藥物所致!

誰掌管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, FDA)?

你猜對了!

製藥企業製造恐慌?

製業企業的最大成就,莫過於是建立一個「藥廠製藥,醫生派藥,普羅大眾終身服藥」的「治標不治本」醫療制度。製藥、派藥相對容易。怎樣令普羅大眾願意終身服藥,才是這個制度成功的關鍵。

製業企業深知人性的兩大弱點:「怕死」和「久病不死」;它們又發現兩種最令人聞風喪膽的疾病:一是導致患者猝死的心臟病發,另一是導致患者癱瘓的中風。這兩種疾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,百多年來,一直高踞發達國家疾病殺手榜的首度和第三席

高血壓恐慌

  最初,製藥商散播「高血壓會引發心臟病發和中風」這番謬論,讓普羅大眾相信:服食降血壓藥可以預防心臟病發和中風。為了避免這兩種心血管殺手,普羅大眾都會去量血壓。當醫生發現任何人的血壓超出正常範圍的上限,就會標籤他們為高血壓患者。患者必須長期服食醫生處方的降血壓藥,才可以控制血壓在正常範圍內。降血壓藥成為最暢銷的成為最暢銷的藥物是意料中事。

  誰決定血壓的正常範圍?誰把血壓的正常範圍不斷調低,導致愈來愈多人必須終身降血壓藥?

  你猜對了!

高膽固醇恐慌

好「橋」不妨一用再用。之後,製藥又散播另一種 謬論——高膽固醇會引發心臟病發和中風。膽固醇成了社交話題,而服良降膽固醇藥也成為潮流。

是誰決定膽固醇的正常範圍?誰把膽固醇的正常範圍不斷調低,導致愈來愈多人必須終身服食降膽固醇藥?

你又猜對了!

降膽固醇的銷售量超越降血壓藥是無可避免的正常範圍以沒有下限!幾乎人人都應該服食降膽固醇藥才可以生存!


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

香港治本醫務中心網址:www.bmsclinic.com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