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 Uncategorized, 營養素, 癌症相關文章, 癌症診斷 / By Max Liang 癌症照護不能靠猜|這些看似「有幫助」其實反效果 在癌症照護的路上,許多患者與家屬懷著滿滿的善意與希望,嘗試各種方式「幫助身體變好」。然而,不是所有「有益健康」的方法,都適合癌症患者的當下狀態。有些做法即便出發點正確,若無個人化評估與科學依據,反而可能拖慢恢復速度、干擾療程甚至增加風險。 誤區一:補品愈多愈好? 不少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,會同時服用大量補品,如人參、靈芝、蜂膠、維他命綜合錠等,期待「強身健體、補氣補血」。但事實是:有些補品可能會刺激免疫過度活躍,對某些腫瘤類型反而不利。某些草本或營養素可能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,降低藥效或增加副作用。自行混搭的補充方式,缺乏劑量與來源的控管,長期可能增加肝腎負擔。正確作法:所有補充都應以實驗室報告為基礎,如透過 RGCC 等檢測了解身體對特定營養素的反應,再做個別化調整。 誤區二:過度運動、過度節食 「要加強體能」、「不吃糖讓癌細胞餓死」……這類說法在社群平台上屢見不鮮。不少患者在缺乏指導下,開始激烈運動、極端節食、斷糖斷澱粉,結果體重快速下降、身體虛弱。但事實是:癌症照護階段最重要的是維持「穩定」的身體狀態與營養儲備。過度運動可能引發免疫低下與體力衰竭。飲食極端控制可能導致肌肉流失、能量不足,反而影響恢復力。正確作法:應根據當前療程階段,由營養師與醫療團隊設計個別化運動與飲食策略。 誤區三:盲目排毒療法 市場上有許多號稱「排毒」、「清血」、「活化細胞」的療程,從酵素療法、泡腳、極端斷食、排肝毒療法等五花八門。但事實是:排毒若無針對性與科學依據,容易導致電解質失衡、免疫波動。某些療法在身體虛弱時反而造成額外負擔。一些標榜天然的產品,實際上仍含有重金屬或農藥殘留風險。正確作法:重視真正干擾身體修復力的「隱性毒素」,如重金屬負擔,建議在專業評估後,進行像是螯合療法等個人化深層照護方式。 那麼,癌症照護中「該做」的是什麼? 以數據為核心的個人化營養照護透過 RGCC 等檢測,了解身體對抗氧化物、營養素的反應與需求,擬定個人營養方案。支持神經與情緒健康的整合方案BMS 的神經認知健康計劃協助患者在照護期間維持思緒清晰、情緒穩定,減少焦慮與腦疲勞。進行風險管理與預防性介入包括定期腫瘤監測(如 Oncotrace)、個人化藥物敏感性分析(如 Onconomics Plus),從預防出發,提早調整方向。 結語:癌症照護,應以科學與溫柔同行「想幫自己一把」的出發點從來沒錯,但選對方法、找對團隊,才是最關鍵的一步。在 BMS,我們重視的不只是身體的指數,更是你在照護過程中每一個情緒的重量、每一份思緒的清晰。照護從不該靠猜,而是靠了解與選擇。 醫療免責聲明:本文章提供的信息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,並不構成醫療建議,也不應被用作專業醫學診斷、治療或建議的替代品。若您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醫療問題有任何疑問,請務必諮詢您的醫生或其他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。本文章的內容無意推薦任何特定的檢測、治療方法或藥物,亦不應被視為此類建議。如您出現症狀或需要醫療協助,請及時聯繫醫療專業人士。 想了解更多關於癌症护理相关的諮詢? 立即與我們聯絡! Whatsapp Whatsapp 我們! Phone 致電我們!Tel: 2370 3001 填寫您的資料,我們將與您聯絡! Name Email 電話 查詢 發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