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categorized

預防勝於治療

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什麼?怎麼預防? 預防勝於治療這個理念不僅適用在醫學上,也經常被引用在其他方面。國家前副主席吳官正曾經引用預防勝於治療來「醫治」中國非常嚴重的貪污和腐敗。 二千多年前,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「起死回生」神議扁鵲(西元前407-310年),首先提出預防勝於治療這個理念。現在,預防勝於治療不僅是中西文化的慣用語,更被中西醫學界視為「醫治」疾病的最高境界。那麼,中西醫學界必定有一套有效的預防疾病理論是合理的揣測。可惜,直到目前,中西醫學界還沒有一套完整的預防疾病理論! 預防對象 為什麼呢?簡單來說,要預防,就必先有一個預防對於對象。例如,建築城堡,為的是要預防敵人;鎖好門窗,為的是要預防盜賊。如此類推,要預防疾病,也必先要有一個引發疾病的對象。如果連一個引發疾病的對象也沒有,試問,我們可以預防什麼?更遑論怎樣預防了! 幾千年來,傳統中國醫學一直是以陰陽平衡理論為診斷和醫治疾病的基礎,可以說沒有一個引發疾病的實質對象。以往沒有,現在沒有,將來也沒有,除非傳統中國醫學也步向科學發展。換言之,傳統中國醫學是沒有預防醫學的。預防勝於治療,只可以被視為一個不能實現的慣用語。 西方醫學可有引發疾病的實質對象?有! 十七世紀之前,傳統中國醫學和西方醫學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不科學!但在一中、一西醫學巨著相繼面世後,傳統中國醫學持續在原地踏步、不思進取,而西方醫學卻從此步向不斷的科學發展。 雖然李時珍(1518-1593)的《本草綱目》得到西方科學界的重視,甚至被《物種起源》的作者達爾文(Charles Darwin,1809-1882)所引用,但它的影響力遠遠不及 威廉·哈維醫生(William Harvery,1578-1657)的《動物心血運動的研究》。哈維醫生的成就可以說前無古人、啟發後者。在他的書中,證明人類的血液是通過一個動脈、靜脈的網路,在人體內不停地循環流動。哈威醫生對研究者的最重大影響,是他那一絲不苟的「證明步驟」。證明從此成為科學研究的黃金標準。在科學上,不管任何假設、概念、理論和發現,都必須透過證明才可以被接納。 在路易士·巴斯德(Louis Pasteur,1822-1895)證明細菌理論確實無誤之前,醫學界並不相信細菌的存在,更不知道十九世紀「頭號殺手」傳染病是由細菌和病毒所引發的。直至細菌的存在被證實之後,醫學界才有一個引發傳染病的實質對象,並且接納在接生和做手術前洗手,可以預防細菌從醫生的手傳播給產婦和病人!有了細菌和病毒這些實質對象,注意衛生包括洗手和消毒,才成為預防傳染病的金科玉律。但真正使傳染病失去殺手領導地位的,是針對細菌的抗生素和針對病毒的疫苗。抗生素和疫苗的發現,大幅降低發達國家的傳染病死亡率。 誰取代了傳染病的領導地位?那就要視乎每一個國家的疾病死亡流行榜了。 大多數發達國家如美國的三甲,依次是冠心病、癌症和中風,而中國和香港的三甲,依次卻是癌症、冠心病和中風。不管哪個發達國家,這三甲的綜和,是那些國家人口死亡率的75%!你可知道怎樣預防這三種殺手?你不知道並不足為奇,因為大多數醫生都不敢給你一個滿意答應。 如果他們的答案是你知、我知、小朋友都知的「注意飲食,經常運動、戒煙、戒酒、減壓、減肥」,你肯定不會滿意,因為這個答案裡連一個引發疾病的實質對象也沒有。試問,你可以預防什麼? 事實證明,以上的預防方法,不能降低三甲的死亡率,尤其是心血管疾病。要事有效,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患者便不會愈來愈多,而猝死的受害者也不會愈來愈年輕了!即使服食降膽固醇藥和稀血藥也於事無補。很明顯,針對膽固醇是找錯預防對象! 預防什麼? 你該預防的是自由基!自由基(free radical)是德納姆•哈文醫生(Denham Harman 1916-)在研究衰老(aging)期間發明的名詞。他把這個名詞套用在他1962年發表的《自由基導致衰老理論》(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)上。這個理論被視為二十世紀醫學上的其中一個重大突破。 今天,自由基已是家傳戶曉的名詞。抗氧化劑(autioxidant)也成為充斥市場的眾多產品之一。 但是,很少消費者知道自由基是怎樣形成的;怎樣傷害我們的身體;怎樣導致我們生病,尤其是三大殺手,更不知道應該怎樣做,才可以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和惡化。 自由基是一個不正常的氧分子。它的電子總數必定是單數,就如一張輪椅多了或少了一個輪一樣,因此它並不平衡、不穩定。透過呼吸,空氣裡的氧分子由血液輸送到每一個細胞裡去。進入細胞的氧分子滲入粒線體(mitochondria),參與生產能量。在生產能量過程中,氧分子接多一個電子,成為氧自由基,簡稱自由基。 換言之,自由基是多了一個電子的氧分子,也是生產能量過程中的必然副產品。也就是說,只要你呼吸,你的細胞便會生產自由基! 由於多了一個電子,自由基會儘快從其他分子搶一個電子回來,藉以恢復平衡。但這樣做,卻令那個少了一個電子的分子變成自由基。 單獨一個自由基沒有害,因為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天然的抗氧化防禦系統(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),足以中和正常產量的自由基。抗氧化防禦系統給自由基一個電子,讓它穩定下來。 在某種情況下,自由基的數量會劇增,令抗氧化防禦系統不勝負荷。過剩的自由基互相搶奪電子,在「你爭我搶」的情況下,觸發連鎖反應,以爆炸性的威力損毀它們身旁的任何物質。首當其衝的是線粒體本身,被自己生產的自由基襲擊,不能再生產能量。愈多線粒體終止生產能量,細胞愈衰老。衰老細胞的抵抗力弱,容易受感染或生病。如果自由基襲擊基因(DNA)細胞便會突變(mutation),導致癌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症(atherosclerosis)。 結論是:細胞衰老,人就衰老;細胞病,人就病;當細胞的死亡達到某個數量,人也死亡。 另外,每個人都知道空氣污染、水污染、土壤污染和食物污染對人體有害,但很少人知道它們為什麼有害。我們必須關注的,是污染物裏的有毒金屬如鉛、鎘和汞等,因為它們可以百萬倍的速度催化自由基的數量劇增。 另一個導致自由基過剩的原因,是抗氧化防禦系統缺乏必需的營養素,令整個系統的功能下降、不能達標。許多人被誤導,以為每天食幾粒維生素和鈣片便可以預防疾病。 錯!抗氧化防禦系統並非有由一個或多個抗氧化劑組成。它是一個類似管弦樂隊的組合,包含多種成分,互相協調,產生協同效應。成員包括抗自由基酶(anti free radical enzyme)、抗氧化劑(antioxidant)、維生素(vitamin)、必須金屬(essential metal)和輔助因素(cofactors)等。 怎樣預防? 現在我們知道,自由基過剩可以引起許多疾病,包括以下的慢性退化性疾病: 一、心血管疾病(cardiovascular disease) 二、癌症(cancer) 三、糖尿病(diabetes) 四、關節炎(arthritis) 五、黃斑病變(macular degenerative disease) …

預防勝於治療 Read More »

高錕、高鋁與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’s disease, AD

高錕、高鋁與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’s disease, AD 怎樣預防阿爾茨海默病「老人癡呆」? 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’s disease, AD 是大腦整體退化病,必須及早確診,否則當病徵出現時,疾病已達不能逆轉的地步。因此,阿爾茨海默病只可預防,無從治療! 港人善忘,香港特區政府忽略高錕的成就,以致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09年10月6日宣佈高錕獲諾貝爾獎之前,高錕差不多為港人所遺忘了。極少人記得高錕在1981年已被譽為「光纖之父」;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(1987-1996);中國科學院在1996年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「高錕星」;在2004年被確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(Alzheimer’s disease,AD),即老人癡呆。 幸好,香港特區政府亡羊補牢,2010年2月5日在中大舉行「桂冠學人返故園——中大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得主高錕教授成就展」開幕典禮,展示高錕獻給中大的多項珍貴畢生成就獎,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牌和文憑等。行政長官曾蔭權將科學園的「金蛋」禮堂以高錕命名。中大校董會主席鄭海泉宣佈成立高錕獎學基金;並在3月14日舉行慈善步行,為基金和「失認知」患者的家人培訓計畫籌款。中大校長楊綱凱計畫為高錕立像。 中大可以為高錕做什麼? 遺憾的是,上述種種皆無法扭轉高錕AD持續惡化的形勢,也不能舒緩香港AD患者家人面臨的經濟和精神重擔。成立一個高錕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基金或許更有意義。 中大要成立一個AD研究基金絕對不成問題,但要尋找正確的研究方向才是關鍵。全球進行研究AD的機構不少,為什麼還沒有確切的研究成果?可能因為他們的研究都是照着同一個方向走——希望發明一種可以延緩退化的藥。可惜,在患者身上試驗藥物,即使成功,也只可以延緩疾病的退化,卻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。由於87%醫學研究和研究者是由藥廠贊助,他們必須滿足製藥廠的要求,為他們發明可以獲取專利和暴利的藥物;若從預防疾病的病因入手,相對上無利可圖。 AD是大腦整體退化病,必須及早確診,否則當病徵出現時,疾病已達不能逆轉的地步。以高錕為例,他在2004年被確診患有AD。但早在五至十年前腦退化已在他的大腦裹發生。從確診那一天開始,不論他服食何種藥物,也無法改變大腦逐漸退化和萎縮的惡運。因此,AD只可預防,無從治療!只有不受制藥廠支配的研究基金才可以有自主權。中大可以考慮嘗試從疾病的成因入手,研究預防AD的方法。 阿爾茨海默病與鋁的關係 癡呆症(dementia)的成因可以是病毒感染如致命的克氏病;或基因失調如亨廷頓病;也可以是柏金遜病、多發硬化症和中風的後果。AD是癡呆症其中的一種,患者超過癡呆症的總數一半以上。 患者首先會漸漸失去記憶力,尤其是最近發生的事情,如忘記早餐吃過什麼、忘記想做的事、忘記想用的字等。其他徵狀包括固執、多疑、多錯覺、懷敵意、易受刺激、蠻不講理,常常堅持處理自己不勝任的事物,如理財和駕車等。 中期患者仍可行動自如,但無法理事,不能照顧自己,有表達困難,明顯失憶。到後期才出現肢體機能萎縮。整個退化過程大約十至二十年。 照顧一名AD患者的確是一場噩夢。不勝負荷的家屬最終只能送他們到老人院度過殘疾的餘生。 早在西元前200多年,金屬和疾病的關係已備受關注。但是,我們要等到二十世紀才發現,人體組織含有過量有毒金屬如鉛、汞、鎘和鋁等,是許多慢性退化病的根源。在此之前,甚至現在,傳統醫學只有興趣研究用藥醫病,即治標不治本;例如,高血壓是缺乏降血降壓、高膽固醇是缺乏降膽固醇藥、糖尿病史缺乏降血糖藥等。但在這分子醫學(molecular medicine)時代,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尋找和剷除疾病的根源,避免依賴「終生服藥」。 近年來,愈來愈多學者認為,AD和環境因素有聯繫,而自然環境中的有毒金屬,尤其是鋁,更被學者所重視,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焦點。有研究者發現AD患者的大腦質積聚鋁。雖然他們不能肯定鋁積聚在腦裹是AD的成因或後果,卻可以肯定鋁積聚干擾大腦細胞的正常運作、破壞神經系統。如果鋁真的是導致AD的成因,那就很容易理解,為什麼這種疾病可以像傳染病般擴散,影響愈來愈多人,而患者也愈來愈年輕了。 怎樣預防阿爾茨海默病? 鋁是土壤中最普遍的金屬元素之一,也是對人體最有害的一種礦物質。它對人體沒有什麼好處,但我們的腸胃卻吸收愈來愈多鋁,因為我們把鋁添加到自來水,食品、飲品和藥物裹去。含鋁事物包括加工乳酪、泡菜、糕餅材料、茶、香口膠、朱古力布丁、餐桌食鹽、罐裝飲品、黃豆飲品及食品等,不能盡錄,必須留意食品標籤。其他含鋁產品包括抗胃酸藥、阿士匹林、止汗藥、陰道沖洗液、染料、洗髮水、乾燥劑、除臭劑、牙膏、烹飪用的鋁鍋、包裹食物的鋁箔等,都會導致人體吸收更多鋁。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,疾病可以分為傳染病和非傳染病兩大類。前者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。預防傳染病的方法是洗手、消毒和注射疫苗。後者包括AD,是由自由基過盛引起。 引起自由基過盛的成因有二:一是人體缺乏營養素,導致細胞裹的抗氧化防禦系統(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)功能下降,不能中和正常產量的自由基;二是環境污染的有毒金屬催化自由基劇增,導致抗氧化防禦系統不勝負荷。後果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下降,引發不同的疾病,以不同症狀反映出來。換言之,自由基過盛可以被視為百病的「分母」。因此,要預防疾病,必須從營養醫學(nutritional medicine)、環境醫學(environmental medicine)和功能醫學(functional medicine)入手。營養醫學讓我們認識人體為何會缺乏營養素(nutrient deficiency)及如何補充營養素(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)。環醫學讓我們認識如何避免人體組織積聚有毒金屬、化合物和藥物。以及怎樣把它們排出體外。功能醫學讓我們知道人體內的營養素、有毒金屬、化合物,甚至自由基的數量。 結論是,預防阿爾茨海默病,必須通過補充營養素,強化抗氧化防禦系統;盡可能避免含鋁的飲料,食品,產品,用品,環境等,預防鋁積聚在人體組織裹;以及清除積聚在體內的有毒金屬,特別是鋁。 作者: 伍志堅醫生 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 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

三年滿口痱滋痊癒個案

三年滿口痱滋痊癒個案 看完西醫再看中醫都解決不了? 人病,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營養素。因此,只要適當地補充營養素,許多疾病、症狀和不適,毋需服藥也可以迎刃而解。 2008年初某日,正步行前往地鐵站,突然背後有人叫伍醫生。回頭看,原來是陳律師急步趕上來。陳律師四十多歲,面色蒼白,愁容滿面,痛苦形於色。 「伍醫生,有沒有辦法醫痱滋(aphthous ulcer)?」 「你生痱滋?」 「我滿口痱滋已三年多了,不能吃,不能睡,苦不堪言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」 「沒有諮詢醫生嗎?」 「當然有,看了幾個西醫,包括耳鼻喉專科醫生,都說我口腔發炎,給我不同的抗生素消炎,略為紓緩了一些痛楚,隨即又惡化起來。」 「沒有給藥你搽嗎?」 「有,搽了類膽固醇也一樣無效。」 「有沒有說是什麼引起的?」 「有些說是遺傳,有些說是壓力。」 「有沒有諮詢中醫?」 「有,一些說我陰虛,一些說我腸胃有問題。服了中藥後,似乎有些效果,但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。」 「什麼時候開始生痱滋?」 「我自小就有生痱滋這個毛病,每年三、四次,每次四、五粒,一、兩個星期便痊癒。從來沒有這次這麼多,時間這麼長,足足三年有多。」 「三年前發生了什麼事?」 「有一次我去看牙醫,牙醫說我的牙床需要徹底清潔。於是他分四次替我清除牙石,每次先打局部麻醉針把半排牙麻醉了,才進行清洗。自此之後,飽受滿口痱滋的痛苦。」 「滿口痱滋是多少粒?」 「最多二、三室粒。最少十粒八粒。」 「你的牙醫有什麼解釋?」 「他說他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,但我也不能證實與他有關。」 「有沒有服食健康產品?」 「什麼都試過,包括維生素C、維生素E、維生素B雜等。似乎有些進展,但還是無法消除。」 營養不良 「我相信你自小就患有營養不良。」 「我不偏食,為什麼還會患營養不良?」 「問題不在於你是否偏食,而是在於一般農作物,從農場到餐桌上,經過加工後,早已失去了80%本身的營養素。如果你長期缺乏『必需營養素』(essential nutrients)如維生素、抗氧化劑、必須金屬、脂肪酸和氨基酸等,便會以不同疾病、症狀和不適反映出來,如生痱滋、牙齒過敏、便秘和其他慢性疾病等。」 「我已經出了不少健康產品,都沒有用,你有什麼好提議?」 「補充營養素是一種學問,並非隨便買,隨便吃便有效。必須服食一個含有各種必須營養素的組合,才會產生互補效應和協同效應,就如服用鈣片,必須同時服食維生素D一樣,不然,便無法攝取鈣。市面上,那些推薦吃一種健康產品醫治一種疾病或症狀的說法,如藍莓素醫眼疾,苦瓜素醫糖尿病等,只會誤導群眾、耽誤病人。」 「為什麼我所諮詢的醫生提也不提營養素?」 「根據統計,少於6%的醫生在醫學院學過營養醫學,因此大多數醫生對營養素一知半解。由於缺乏相關的知識,他們也就對補充營養素的問題有所輕蔑,所以給予病人的答案亦存有偏見,例如多吃維生素C會中毒、生腎結石等。有些醫生甚至說,營養補充劑和神仙水一樣,是騙人的;事物裹包含所有營養素,不要浪費金錢;如果一定要買,買最便宜的。」 「為什麼醫生有這種觀念呢?」 「可能是怕病人被矇騙,尤其是市場上充斥着琳琅滿目、品質低劣的健康產品;也充斥着良莠不齊、沒有行醫執照的人,胡亂推薦健康產品為人醫病。可惜,醫生好心做壞事,間接剝奪了病人改善個人健康的機會。身為醫護人員,醫生是有責任為病人的健康增值,而正確地認識營養素、及如何補充營養素是必要的。」 「醫生為什麼對補充營養素不感興趣?」 「可能因為他們並不認同「自由基過盛」是百病之母,因此也就不知道,只要適當地補充營養素,許多疾病,症狀和不適,毋需服藥也可以迎刃而解。」 「你有什麼好介紹?」 「我剛從美國回來,帶了幾罐一包包的營養補充劑,每包含有三十多種不同的必需營養素。我給你兩罐,每罐有三十包,你早晚服食一包,一個月後打電話給我。」 一個月後,陳律師約我見面時說:「服食幾天後,已感覺痱滋漸漸消失,兩個星期後全部消失了,直到現在還沒有復發!」還問「為什麼我以前服食的健康產品無效?」 「有效的營養補充劑組合,就如一支交響樂隊,必須有基本的不同樂器,才能互相協調,奏出美好的樂曲,缺一不可。我給你的組合,是由一組營養科學家在三十多年前設計的配方,並因應最新的研究和發現,不斷升級和更新。」 他們證實,市面上仍採用美國政府於1922年定下的『每日推薦份量』(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, RDA)的健康產品,不能防止營養不良;只有含有『最理想份量』(optimal amount)的組合,才足以提升個人健康、預防疾病。份量不足,就如同溫水熟煮飯一樣,永遠煮不熟,費時失事。」 為什麼需要營養補充劑?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,醫生普遍認為,只要飲食均衡就不必服食營養補充劑,因為食物含有所有必需營養素,足以預防缺乏營養素所引起的致命疾病,如壞血病(scurvy)、腳氣病(beriberi)、軟骨病(rickets)和糙皮病(pellagra)等。但他們忽視了農作物在加工後失去了80%營養素的嚴重性,因而導致普羅大眾患上「營養素不足」(nutrient insufficiency)引起的各種疾病、症狀和不適。 當時,只有少數醫生認為,服用營養補充劑是一種便宜、安全和有效的方法,可以令人體處於最理想的健康狀態,並足以預防營養素不足引起的各種疾病、症狀和不適。在過去二十年,事實證明他們的執着是正確的。 現在,許多研究和營養學家確認,大部分人的飲食缺乏必需營養素,因此需要服食適量的營養補充劑,才可以提升個人健康,預防疾病。 我們已進入一個新紀元,醫生如果在醫治病人期間,同時給他們適量的營養補充劑,將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協同療效。 作者: 伍志堅醫生 …

三年滿口痱滋痊癒個案 Read More »

降膽固醇藥導致抑鬰症痊癒個案

降膽固醇藥導致抑鬰症痊癒個案 「良藥」還是「毒藥」? 普羅大眾都習慣服藥,尤其是醫生給的處方藥,誰敢停服?只有開明丶通情達理的人,才會通過閱讀和上網, 給自己一個機會認識導致疾病的真相。 首先,感謝本刊讀者踴躍參與5月17日舉辦的心臟病發的根源研討會,以及他們提出的合理疑問,反映出讀者渴望知道導致心臟病發的元凶。其中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是 :既然膽固醇是黏在動脈内皮的「背後」,為何醫生們總說膽固醇黏在動脈内皮「上」,就如廢物黏在排水管壁上,導致動脈堵塞。 答案雖然不討好,但為了令普羅大眾不再被蒙在鼓裹,唯有揭開真相。 須經由體製造,人才能生存的各種「必需」成分中,没有一種比膽固醇更凄惨,一直被醫學界窮追猛打,似乎非把它趕盡殺絕不可。要不然, 為何這麼多人,包括膽固醇正常的人,必須「終身」服食他汀類(statin)降膽固醇藥如 Crestor ,Lipitor ,Mervacor ,Pravochol,Zorcor ,Lescol, Altocor,Pracvigard, Advicor? 只因大多數醫生,包括從前的我,一直被製藥廠誤導,相信膽固醇是導致動脈收窄的根源,亦相信服食降膽固醇藥可以預防心臟病發和中風 :還警告病人 :「你必須長期服食。不然,膽固醇將會黏在你的動脈壁上,導致其堵塞,心臟病發和中風!」 不少病人因而終身服食這類傷身、傷心、傷腦的「毒藥」,引發更多難以確診的疾病,繼而服食更多不同的「毒藥」 來醫治降膽固醇藥副作用所引起的新症狀和新疾病。 要是膽固醇真是元兇,終身服食降膽固醇藥理應降低心臟病發與中風的病發率和死亡率,而非出現如今患者愈來愈多越年輕化的境況。 讓我們先看一個降膽固醇藥要導致新疾病的個案,然後再解釋為何降膽固醇藥無效。 自討苦吃 2009年7月6日,D太太陪同先生來到醫務所,諮詢有關困擾他的種種抱怨,包括皮膚痕癢、怕風、怕冷、氣促、感覺缺氧,胸悶心悸、欠缺活力、反應遲鈍、適應力下降、情緒低落、心情煩躁、憂鬰焦慮、失眠、健忘等。 雖然只有62歲,D先生覺得自己已老態龍鍾,更有輕生的念頭。不難想像,面對這樣的丈夫,D太太怎可以不擔憂。 D先生的病歴並不尋常。話說2004年,D先生經好友介紹才有機會諮詢一位半退休,專為人調理身體的A醫生。其實D先生諮詢的目的,是希望A醫生能助他減肥和抗衰老。 除了體重超標,D先生的一切體檢和測檢都正常。但A醫生還是可以在化驗報告中挑到骨頭,找到一個D先生必須服藥的藉口,誠懇地告訴他 :「你的擔固醇雖然在正常範圍内,如果能降低到1.8會更好;況且,你的血壓130/80也高出了些少,能降到120/70對你的健康更好!」 難得遇上一位如此關心自己健康的醫生,D先生毫不猶豫,欣然接受所有推薦,開始服食三種降血壓藥,睾丸素和薄血藥 :並輪流替換兩種降膽固醇藥,藉以「減少」降膽固醇藥的副作用。 無法預防的「病從口入」 D先生和大多數人一樣,相信膽固醇「有害」。心想,既然更低的膽固醇可以令自己更健康,何樂而不為,況且沒有理由懷疑醫生會給他一些有害的藥物。於是開始服食一種引致他「缺乏膽固醇」的「毒藥」。 服用一段時間後,D先生感覺肌肉酸痛,容易疲勞,胸口翳悶,於是去諮詢A醫生。A醫生告訴他不用擔心,他會很快適應這些副作用(建議沒病的人堅持服「毒藥」去適應副作用是什麼醫學?)。 D太太留意到先生變了,發現他沉默寡言,情緒低落,懷疑他患有抑鬰症。於是陪同他去諮詢A醫生。 「醫生,我覺得我老公精神上有點問題。」 「何以見得?」 「他在家經常說些帶有自殺傾向的話。」 「不用擔心,我推薦他去諮詢一位名精神科醫生。」 精神科醫生診斷後説 :「D太太,你先生的確患有抑鬱症。回家服藥,不要停藥,要不然將更嚴重。」 自此,D先生持續服用一些令他更呆滞的精神科「毒藥」。既然西醫無效,D太太於是陪同先生去諮詢一位名中醫。 「D太太,你先生腎虛、心虚、腦弱,我給他開一些補藥便能改善。既然是補藥,你也不妨和他一起服用,對你也有益處。」名中醫把脈後說。 如是者,D氏夫婦服用名中醫的補藥兩年,每人每天盛惠200港元!可惜,中西合壁也幫不了D先生。他的情況愈來愈差。 藥「去」病除 第一次到醫務所,D先生保持沉默,由太太代言。D先生給我第一個印象是面黑黑、目光呆滯、毫無表情、步行緩慢,有點像機械人。 「伍醫生,D先生胸口為什麼會翳悶?」 「有沒有諮詢心臟科醫生?」 「有,心臟科醫生證實他的冠狀動脈沒有窄,叫我們放心。但是D先生的胸口還是翳悶。」 看了D先生帶來的藥,才知道他服八種藥,包括薄血藥、降膽固醇藥、三種降血壓藥、兩種荷爾蒙藥和精神科藥。 「答案很簡單,他吃太多藥。」 「他的胸口翳悶是因為他吃太多藥?」D太太狐疑地問。 「你不妨回顧一下,在服食這些藥前,他有病嗎?」 「沒有,那現在該怎辦?」 「先停藥再作打算。」 …

降膽固醇藥導致抑鬰症痊癒個案 Read More »

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

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為什麼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?先要搞清楚心臟病發的主要成因!最直接,簡單的答案是 – 因為通波仔不能預防疾病的根源,只是權宜之計。 2011年1月12日,一名接受過「通波仔」的四十一歲警長在巡山期間猝死。次日,警長殉職遂成為{蘋果日報}的頭條新聞。噩耗成為頭條的原因,可能是報章想提醒大家:通波仔並不能夠預防心臟病發。至於這段新聞會否加深接受了通波仔的人的憂慮,或令正在考慮接受通波仔的人慎重考慮,就不得而知了。但無論如何,能進一步了解何以通波仔無效,肯定對大眾都有裨益。 心臟病發不是心臟病 幾天後,鍾先生來到醫務所問:「伍醫生,為什麼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?」 鍾先生害怕通波仔的原因,是因為他的三個朋友相繼在接受通波仔二至四年後猝死。鍾先生朋友的不幸並非偶然,事實上,有數據顯示,接受了通波仔的人患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26%,即每四個接受過通波仔的人中就有一個! 「最直接、簡單的答案是因為通波仔不能預防疾病的根源,只是權宜之計。」 「心臟病發的根源是什麼?」 「首先你必須弄清楚心臟病發是什麼病。」 「心臟病發不是心臟病嗎?」 「中文容易混淆心臟病發和心臟病這兩個名詞,用英語較為清晰。心臟病發是heart attack,而心臟病是heart disease。由於心臟病發不是由某種心臟病引起,而是因為冠狀動脈內腔突然收窄而引致觸發;即是說,只要冠狀動脈沒有問題,心臟病發就不會發生。心臟病發是動脈病。」 「心臟病發為什麼會致命?」 「冠狀動脈是輸送氧和營養給心臟細胞(簡稱心肌)的唯一管道,如果冠狀動脈內腔突然收窄,通往心臟的血流量便會減少,導致心肌缺血、缺氧或心肌梗塞,即心肌死亡。 心臟病發不一定致命,視乎冠狀動脈內腔窄了多少、收窄的速度、在哪一段冠狀動 脈裡發生。病況嚴重的話,患者可以在幾分鐘內猝死;輕微的話,患者卻絲毫感覺不到它的發生,即所謂靜心臟病發(silent heart attack)。」 「通波仔後裝置的支架不是用來預防冠狀動脈內腔收窄嗎?為什麼還是不能預防心臟病發?」不如你告訴我,冠狀動脈內腔為何會收窄?」 「據我所知,壞膽固醇積聚在冠狀動脈裡,如果沒有足夠的好膽固醇把壞膽固醇清除,便會形成粥樣斑塊。日積月累,粥樣斑塊變得愈來愈厚,而那段冠狀動脈的內腔也變得愈來愈窄。一旦堵塞,便會觸發心臟病發。關鍵是,粥樣斑塊在動脈哪裡形成?」 「在動脈壁上(動脈內皮endothelium)〔圖一〕。」 「就如污泥粘在汽車隧道內的瓷磚上?」 假到真時真亦假 「不是嗎?」鍾先生有點摸不著頭腦。「如果我告訴你粥樣斑塊是在動脈內皮的『背後』形成,你會信嗎?」 「就如污泥粘在瓷磚的背後?可能嗎?」鍾先生弧疑地問。「污泥不能粘在瓷磚的背後,但粥樣斑塊的確是在動脈內皮的背後形成!」〔圖二〕 「膽固醇如何走到動脈內皮的背後?」 「這是另一個更複雜的問題,有機會再談。」 「如果不是堵塞觸發心臟病發,那是什麼?」鍾先生越發好奇。「堵塞觸發心臟病發沒有錯,什麼導致堵塞才是關鍵。」 「不是脫落的粥樣斑塊、血凝塊或血栓嗎?」 和普羅大眾一樣,鍾先生相信兩個深入民心、根深蒂固的誤導:一是,壞膽固醇粘在動脈壁上,而好膽固醇把它清除;另一個是,壞膽固醇積聚在冠狀動脈內皮上形成粥樣斑塊,導致那段動脈的內腔愈來愈窄,一旦被堵塞,便會觸發心臟病發。事實並非如此!讓我們先來看以下的數據: 1.)40%的第一次心臟病發患者是以猝死收場。 2.)50%心臟病發患者的膽固醇是「正常」的。 3.)50%心臟病發是由粥樣斑塊「破裂」觸發。〔圖三〕 4) 40%死者的冠狀動脈內腔只窄了20%以下。 5.)冠狀動脈內腔窄了75%而導致心臟病發的發生率,僅佔14%。 我們從以上的數據,可以依次得到以下的結論: 1)心臟病發是一種突發性的致命疾病! 2)膽固醇正常的人也會患心臟病發。 3)粥樣斑塊破裂才是觸發心臟病發的關鍵! 4)冠狀動脈內腔只窄了20%以下的人也會患心臟病發! 5)冠狀動脈內腔窄了75%的人患心臟病發的風險並不高! 心臟病發的真相 「粥樣斑塊為何會破裂?」 「理論很多,但沒有結論。」 「粥樣斑塊破裂如何導致心臟病發?」「人體有癒合傷口的功能。如果你不小心擦破皮膚,人體內的癒合機制會立刻發動血小板等修補物質附在傷口,使其癒合、結痂。同樣道理,當粥樣斑塊破裂,血小板等修補物質也會立刻修補裂口。裂口小,附在裂口的修補物質的體積也小,〔圖四〕不致影響血流通過那段窄了的動脈。裂口愈大,附在裂口的修補物質體積也愈大,甚至大到可以把裂口那段動脈的內腔完全閉塞,〔圖五〕導致血液不能通過,因而觸發心臟病發。」 「你的意思是修補物質導致了堵塞。換言之,如果粥樣斑塊不破裂,心臟病發就不會發生?」 「不一定。一條沒有粥樣斑塊的冠狀動脈,也可能因冠狀動脈裏的平滑肌痙攣(coronary artery …

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Read More »

降膽固醇藥致百病叢生

降膽固醇藥致百病叢生 導致心臟病發的真兇逍遙法外? 如果膽固醇是導致心臟病發的元兇, 服食他汀藥則無可厚非。若然不是, 何必終身服食一種導致百病叢生的毒藥, 而讓真兇逍遙法外? 「LDL膽固醇黏在動脈內皮上,就如廢物黏在排水管壁上,導致動脈堵塞、心臟病發和中風」是「他汀類」降膽固醇藥(簡稱他汀藥)制藥商成功製造造「膽固醇恐慌」的一個謊言!高膽固醇只是一個傳遞動脈內皮受損的「信差」,不是元兇。服食他汀藥就如「殺了信差」,反而讓元兇逍遙法外。 人體必須製造膽固醇,人才能夠生存;一旦停止製造,人就會死亡;減少製造,人就會因缺乏膽固醇而生病。他汀藥包括 Crestor 、 Lipitor 、 Zocor 、 Mevacor 、 Pravachol 、 Lescol 、 Altocor 、 Pracvigard 、 Advicor ,正是導致長期服食者缺乏膽固醇的元兇,亦是導致他們百病叢生的根源! 80% 膽固醇是由肝臟製造,因此,即使不進食含膽固醇食物,肝臟也會不停地製造足夠的膽固醇,以維持體內每個系統的正常運作。要不然人就活不下去了。 他汀藥何以有害 肝臟必須經過很多步驟才能製成膽固醇,其中一個重要步驟,需要一種稱為HMG-CoA 還原酶抑制劑的酶去控制膽固醇的生產速度。他汀藥透過干擾 HMG-CoA還原酶截斷膽固醇的生產線,令肝臟不能如常製造膽固醇。這就是長期服食他汀藥的人會缺乏膽固醇的原因。 我們都需要膽固醇去防止腦退化。他汀藥會令長期服食者容易患上癡呆症和失憶症。這也是近年神經退化、失憶症、癡呆症、抑鬱症、自殺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。 一、性無能 人體需要膽固醇製造性荷爾蒙,如睾丸素、雌激素、孕酮(黃體激素)。因此缺乏膽固醇會導致性無能。「脫氫表雄酮」(DHEA) 也是由膽固醇製造,是男、女性荷爾蒙的「前體」(precursor)。因此缺乏DHEA也會導致性無能。 其他荷爾蒙如腎上腺素也需要膽固醇才能製造。而缺乏腎上腺素則令人容易疲勞、發怒和產生敵對態度。 另一種荷爾蒙維生素D(沒有錯,維生素D是荷爾蒙!)也是需要膽固醇才能製造的。人體需要維生素D去製造骨頭, 若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骨質疏鬆、糖尿病、多發硬化症、抑鬱症、癌症、牛皮癬和動脈粥樣硬化症等疾病。 二、癌症 細胞膜必須有足夠的膽固醇才可以釋放「細胞活素類」(cytokines)如「腫瘤壞死因子」(TNF,Tumor Necrosis Factor)。缺乏膽固醇,細胞膜便不能釋放細胞裏的化合物去殲滅癌細胞。 還有,每個細胞的受體(receptor)都需要膽固醇。受體就如鑰匙,是讓細胞進入正常運作狀態的關鍵。缺乏膽固醇,即使有大量荷爾蒙,細胞也不能正常運作,因為受體變了型,不能接受荷爾蒙。例如:只有健康的維生素D受體才能夠接受維生素D,讓維生素D啟動重新分化作用(redifferentiation),令癌細胞回復正常。這就是為何服食他汀藥的人容易患癌症的原因。 三、其他疾病 被他汀藥扼殺的 HMG-CoA 還原酶,是製造輔酶Q10 (CoQ10, ubidecarenone)不可缺少的成分。 CoQ10 是人體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一種類似脂肪溶的維生素。 缺乏CoQ10會導致心衰竭、肌肉病、肌肉酸痛、抑鬱症藥無效的抑鬱症、高血壓、牙周病、牙脫落、頭髮脫落、肝病、突然失憶、白內障、心絞痛、缺乏葉酸、細胞膜損毀、疲勞和加速衰老。 因此, 服食他汀藥的人,如果不同時攝入CoQ10,便會產生更多疾病,須要服食更多藥物,甚至更快死亡。 有資料顯示,CoQ10可以終止化療引起的副作用,甚至終止癌症惡化,令腫瘤消失。既然CoQ10可以扭轉末期癌症,言則缺乏CoQ10將會導致癌症。如果患有癌症,就更不應該服食他汀藥。 四、維生素下降 服食他汀藥不但會令CoQ10下降,亦會令維生素E及維生素A的前體beta胡蘿蔔素(beta-Carotene)下降22%。服食這三種維生素可以預防心臟病發、中風和癌症。這也是服食他汀藥的人容易患癌症的另一個原因。 …

降膽固醇藥致百病叢生 Read More »

醫源性柏金遜病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

醫源性柏金遜病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 藥「去」病除見證 柏金遜病會令患者神經系統持續惡化,失去控制動作的能力,患者必須終生服藥,以延緩病情惡化。然而,有些柏金遜病的症狀卻是由藥物副作用引起,只要停服某些藥物,病情便會好轉,稱為醫源性柏金遜病。 2011年4月某日,我和朋友在中環馬車會共晉午餐。我坐的位置正好可以看到步出電梯的人,也可以聽到電梯門開關的聲音。當電梯門打開時,我偶爾也會望向電梯口,看看有沒有相識的人。 一次,當電梯門打開時,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電梯走出來。這個人滿頭白髮、身穿淺藍色毛衣、背佝僂着、步行緩慢得像拖着腳走,我幾乎可以肯定他患了柏金遜病(Parkinson’s disease,PD)。當下,我覺得那人好像是我一個40多年沒有見面的朋友。我第一個反應是,如果真的是他,為何衰老得這麼快! 好奇心催使我問經理:「你可認識那個身穿淺藍色毛衣剛進入酒吧的人?」 「不認識。」 「麻煩你去問他是否一位律師。」 「好。」 幾分鐘後,經理回來説那人的確是一位律師。於是我跟他去酒吧,走到律師的身旁問:「你是不是HJ?」 「是。」 「你認得我嗎?」 他望着我立刻説:「當然認得,你是Ken。」然後吿訴他旁邊的朋友:「Ken是我40多年前抵達倫敦後在一間YMCA的同房。」 我凝視這位老朋友,除了滿頭白髮外,雙眼突出(高甲狀腺症),每個眼珠都有一個藍圈(金屬中毒),嘴無法合攏,語言不清,還有些口水從嘴角流出來。當他和我握手時,他的手在顫動,顯然是患了PD。 PD令神經持續惡化 PD是一種使神經系統持續惡化的疾病,導致患者失去控制動作的功能。初期的症狀是一隻手不自覺地微顫,隨後手震逐漸明顯。失控的震動是PD的最顯著症狀,同時也是行動緩慢和僵硬的成因。 PD病人的親友,會發覺患者面無表情、言語不清、走路時雙臂停止擺動。這些症狀都會持續惡化。到了晚期,患者的認知漸失、出現老年癡呆症狀。其他症狀包括失眠和情緒化。患者大多在50歲以上,但有年輕化的趨勢。 現代醫學無法治癒PD,因為「病因不明」,以至患者必須終身服藥去延緩惡化,飽受疾病和藥物副作用的煎熬。 然而,事實並非必須如此;只要「用心」去尋找致病的根源,有些PD是可以康復的,如砷中毒(Arsenic Poisoning,見本刊2010年9月號〈柏金遜病不藥而癒個案〉一文)及醫源性柏金遜病(Iatrogenic Parkinson’s disease) 「你患柏金遜病多久了?」 「兩三年。10年前我患甲狀腺病,現在還有三高——高膽固醇、高血糖、高血壓,每天都要服用8種藥。」 留意到他正在和朋友談公事,我説:「不打擾你了,下次來我醫務所再詳談。」 「一定會,明天下午到你的醫務所。」 翌日,HJ帶了一份兩寸厚、整整齊齊的病歷和報吿來到醫務所。 「你什麼時候開始患甲狀腺病?」 「2001年。」 「什麼時候開始患高血壓?」 「已十多二十年了,一直都有服藥。」 「什麼時候開始患高膽固醇、高血糖?」 「2007年。」 「什麼時候開始患柏金遜病?」 「2008年。」 「現在情況如何?」 「連簽支票也沒辦法。」 「現在服什麼藥?」 他給我一張清單,包括每日一次Lipitor 10mg、Folic acid、Janumet 50/500mg、Tredaptive lg/20mg、Exforge10/160mg、Cartia 100mg、Sinemet50/200mg及Requip 4mg。 醫源性疾病:醫療不當致病 「我相信你也知道這些藥都有副作用。」 「知道又有什麼用,難道可以不服用嗎?」 「我懷疑你的柏金遜病與藥物有關。」 「藥物副作用引起柏金遜病?」 …

醫源性柏金遜病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 Read More »

黃斑病變康復見證

黃斑病變康復見證 黄斑病變患者的中央視力模糊,無法讀辨識人臉,但有足夠的周邊視力去維持日常生活。現代醫學無法解釋黃斑病變的成因,但治本醫學則認為,人有病,並非人體缺乏藥物,而是因為人體缺乏管養素和健康的血管所致。 黃斑病變(macular degeneration)是一種視網膜中心視野受損的疾病,通常患者為年紀較大的人。同時,它也是導致50歲以上長者失明和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。 眼睛的結構,從內而外可分為三層。內層的視網膜(retina),是光敏感的組織,被視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,實際上它屬於腦組織;中層的脈絡膜(choroid)是提供血液的部分;外層的鞏膜(sclera)則保護眼睛的白色組織。 黃斑,是視網膜的中心,可清楚反映中央視力。黃斑病變患者的中央視力模糊,無法閲讀或識別人臉,但有足夠的周邊視力去維持日常生活。 黃斑病變被分為「乾」和「濕」兩種。乾黃斑病變是被稱為玻璃疣(drusen)的細胞廢物,積聚在視網膜和脈絡膜之間,可能導致視網膜脱落;濕黃斑病變則是脈絡膜的血管生長到視網膜的背後,從血管流出的液體,亦可能導致視網膜脱落。 血管受損會致盲 究竟因何導致黃斑病變? 現代醫學仍無法解釋,只能説是病因不明,就如同所有非傳染病的答案一樣。黃斑病變的患者只能無奈地等待失明的來臨。 治本醫學的解釋非常簡單:人有病,並非人體缺乏藥物所致,而是因為人體缺乏營養素和健康的血管。以下即是一個例子: 2012年12月9日晚上,我和另一位醫生在醫務所聯合舉辦有關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英語講座。到了問答時間,一位滿頭白髮的外籍人士Ian站起來發問:「伍醫生, chelation(螯合治療)可以幫助治療黃斑病變嗎?」 任何人只要看見Ian,都會感受到他的眼睛或視力有些不妥。 「理論上可以。」 「你有成功個案嗎?」 「沒有,但克蘭頓醫生(Elmer. M Cranton, M.D.)有。在他的Bypssing Bypass Surgery(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)一書中有提及。事實上,其他治本醫生也有成功個案。」 2013年5月,Ian來到醫務所,詳細諮詢有關黃斑病變的問題。 「伍醫生,是什麼造成黃斑病變?」 「我相信黃斑病變是因為缺乏營養素和血管受損。」 「我已服食營養補充劑多年,為何無效?」 「我不知道你所服食營養素種類,也無法確定分量是否足夠。即使足夠,如果沒有健康的血管也於事無補。」 「為什麼血管如此重要?」 「我們需要健康的血管去輸送營養素」 「合理,我就試試吧。」 視力退化有過程 以下是Ian自述文章的翻譯本: 28歲那年,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夜間視力開始退化。雖然我仍可在夜間駕駛,但面對其他汽車輛的眩光,眼睛就十分難受。當我35歲時,開車穿過隧道變得非常危險,因為我的視力不能快速適應從較光的道路轉入相對黑暗的隧道。漸漸地,在強烈陽光下或在夜間外出,我也感覺不舒服。結果,眼科專家證實我患了黃斑病變,並指沒有機會康復。我40歲時,放棄了駕駛。 當時,我諮詢了一位新西蘭的驗光師。他説他有用營養素醫好黃斑病變的成功個案,使用多種維生素、多種礦物質、越橘(bilberry)和葉黃素(lutein)等,我採用他的療法多年,並未見明顯改善。但我相信,它可能有助延緩病情惡化。從那時開始,我成為一個素食者,但也吃奶類製品。順便一提,雖然沒有視力遺傳問題,我的妹妹也患黃斑變性,但哥哥卻沒有。 到了55歲,我已不能閱讀。色彩方面,只能看到灰色和黑色。與此同時,我在香港接受一位中醫師針灸。10次治療後,奇迹開始出現。持續治療的6個月裏,我已可以看到其他顏色,但閲讀仍有一定難度。 停止針灸後,我的視力又再緩慢惡化,但直到目前,仍然保留一些顏色視覺。65歲那年,我再次接受針灸。但經過兩個月治療,再也無任何改善,我便放棄。 69歲時,我「聽讀」了Patrick Holford的《新的最佳營養聖經》(The New Optimum Nutrition Bible)一書後,我開始增加營養補充劑的攝入量,並在醫生的監督下開始服用荷爾蒙,包括睾固酮、甲狀腺素、脱氫表雄酮和人類生長荷爾蒙。我的視力有一些改善。70歲「聽讀」了Dr. T. Colin的《中國研究》(The China Study)一書後,我成為素食者,減少進食精製食品,如即食麵和白米飯。 2013年5月,71歲的我,開始在香港BMS Healing Clinic接受螯合治療。幾次治療後,我的合夥人留意到我的皮膚有改善。12次(約4周)後,我的視力改善了,包括見到衣櫃的手柄,而醫務所的員工説,當我走近洗手間,已毋須猶豫就去開門。15次後,我發現中環新世界大廈自動扶手電梯的上下原來是時装店。隨後的6次治療中,我更經歷了一些顯著的改善。例如,我可以看見大廈和商店的大型燈光招牌、大廈的輪廓、鏡子的反影,甚至在反光的表面,也能夠從大廈裏面看到高處的建築物如IFC(國際金融中心)。21次之後,我走進一家服装店,15年來首次自己選購幾件外套。 積極治療有改善 由2013年5月18日起,我開始接受螯合治療,到現在2013年8月28日,一共接受了29次治療,即是説,還有一次就完成一個30次的療程。我的視力已有顯著改善,例如,今天早上,我發現我的沐浴擦是淺藍色的,而非我一直以為的白色;也留意到 Ammia的外套是迷人的淺藍色。現在我可以看見成千上萬以前不能看見的東西。例如,距離我回家的路旁大約40米的露宿者小屋,現在我不僅可以看見小屋,還可見到坐在外面的露宿者。以往,我每天早上7點看彭博電視,從來沒有留意到主持人Susan Li,到現在我才知道她的手部動作很多,特别是她的左手,如果我更靠近電視機一點,甚至可以看到她的眼睫毛呢! 有趣的是在菲律賓一個偏遠的村莊,我已約有一年沒到過那裹。一位上次見過我的年輕小販告訴我,我的視力有大幅改善。這是一個不請自來的評論。除了視力外,我的皮膚在治療初期已有相當改善,而我的氣力和記憶力也有提升。 我享受每一次的螯合治療,因為椅子很舒服,我可以放鬆,聽我iPod上的書本,而員工非常専業丶友善和樂於助人。 …

黃斑病變康復見證 Read More »

醫學界用藥上了癮!

醫學界用藥上了癮! 淺談心血管疾病之二淺談心血管疾病之二淺談心血管疾病之二 認識了製藥企業的霸權,就容易明白為何現代醫學只能推廣「終身服藥」治標制度,而不能容納「補充營養」治本之道。 自《治本清源1——不吃藥的健康智慧》一書出版後,經常有人問我:「伍醫生,人病怎可以不吃藥?」或「不吃藥,怎能醫治疾病?」 這些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得清楚,尤其是普羅大眾已經習慣傳統的「吃藥文化」,要他們改變這個根深柢固的觀念,真是談何容易! 事實上,沒有人可以改變目前「藥廠製藥,醫生派藥,普羅大眾終身服藥」這個醫療制度;因為製藥企業早已控制了醫學教育、醫生培訓、醫學研究,甚至研究數據。 製藥企業操控醫學教育 醫學教育和製藥企業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,有人甚至形容兩者親密如夫妻,以致整個醫學教育制度腐敗不堪。醫學教育的費用,從醫生培訓到醫學研究,直接或間接都是由製藥企業支付。製藥企業可以説收買了醫學界的腦袋! 自醫科生進入醫學院那天直至他們畢業,便一直在接受製藥企業的贊助。製藥企業會滿足他們的需要,如免費禮物、膳食、娛樂、旅遊;舉行推廣藥物講座,讓他們認識新的藥物,並邀請專家在會議上為藥企的產品代言。 畢業後的見習醫生及幾乎所有的執業醫生,便會開始改變他們的處方習慣。他們都會毫不猶豫接受製藥企業推銷員的最新藥物資訊,繼而處方最新、最貴的藥,即使那些藥物的效果被誇大,與事實不符,甚至有害! 製藥企業主導醫學研究 醫學學術界和研究者,亦在製藥企業的掌控中。製藥企業不僅有權決定研究的方向和項目,還有保留發表所有研究報告的權利,因此藥企可以操縱數據。與藥企有經濟利益的研究者,他們的研究又怎可能沒有利益衝突?不管怎樣,任何不利於藥企牟利的研究報告,都難有機會被刊登。 別以為不盡不實的研究結果不會被刊登,只要有利可圖,製藥企業總有方法打動研究者,包括著名的研究者在內,讓他們的大名連同報告一起發表! 大多數權威醫學刊物的收入依賴藥物廣告,而那些藥物廣告很少被醫學刊物拒絕,即使藥物的成效有誤導性。更甚的是,醫學刊物刊登的臨床研究,由於是製藥企業贊助的,他們豈能不刊登呢?誰敢觸怒財雄勢大的製藥企業? 有!但沒有好下場。例如,一位研究者的人格被製藥商和大學行政成員攻擊,因為她在臨床研究發現某種藥物無效且多副作用。又如,另一位研究者在臨床研究指出某種藥物的副作用,因而失去在大學任教的機會,這類醜聞多不勝數。 Dr. Maria Angell曾經是權威醫學刊物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編輯。以下是她寫的一篇社論 “Is academic medicine for sale?” 的節譯,措辭嚴厲:「製藥企業和臨床研究者的關係,除了研究經費外,還涉及大量財務安排。製藥商聘請研究者當顧問,授予經費去研究它們的藥物;邀請他們進入顧問委員會、講者團隊,分享專利和特許權。研究者當然要同意讓他們的大名貼在代筆的研究報告上;同意在製藥商贊助的座談會上推廣它們的藥物;接受它們的昂貴禮物、豪華設備、公司股份等。」 由於利益關係,研究過程和發表模式出現嚴重偏幫製藥企業是無可避免的事。最危險的是,所有研究都是一面倒向研究藥物傾斜的,至於研究疾病的成因,或者不用藥的療法,在醫學教育裏基本上並不存在。比方説,醫學院會致力去研究一種減肥藥,但從不會浪費金錢和時間教育病人如何改善生活習慣。 製藥企業培訓醫生派藥 醫科學生和駐院醫生不斷接受製藥企業的教育,以致他們只懂得依賴藥物去醫治症狀、疾病,甚至醫治「數字」。在他們心目中,症狀、疾病或數字必須用藥去醫治。他們習慣了接受製藥企業的好處,而那些好處正正是用來鼓勵他們繼續接受過去的用藥教育! 醫學院已淪為製藥企業的前哨,除了為這些企業進行臨床藥物研究外,還替它們培訓最專業的藥物推銷員! 由於製藥企業過於龐大,這種利益相關的醫藥制度無法改變,能改變的,只有醫生自己!當醫生發現並且認同醫學院教的醫學只能治標、不能治本,他們就必須花時間去教育自己、認識和學習治本之道,然後才有機會實踐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根源。要不然,他們只會成為持牌殺手,用毒藥慢慢地、肯定地置病人於死地,不管他們有多少「醫者父母心」。 可惜的是,願意改變的醫生少之又少! 醫生為何不懂營養? 認識了製藥企業的霸權,就容易明白為何現代醫學只能推廣「終身服藥」治標制度,而不能容納「補充營養」治本之道。為了培訓醫科學生專心成為處方醫生或藥物推銷員,醫學院採取「破釜沉舟」的絕招——不讓醫科學生接觸營養學!令他們蒙在鼓裏,永不知道「缺乏營養」是百病之源! 1985年,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(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)資助一項專家研究:探討美國醫學院的營養教育的質和量。委員會的結論是:「美國醫學院的營養教育課程,不足以應付現在和未來的醫療需求。」委員會同時指出,美國醫學會(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)的食物和營養委員會曾在1961發表以下的結論:「營養教育在美國醫學院得不到足夠的認同、支持和關注。」換句話説,四十多年前的醫生已知道缺乏營養教育,但直到目前,情況依然一成不變。 綜合了委員會的研究報告,美國醫科學生會會長這樣説:「營養教育大多作為其他科目的一部分——主要在生化學、生理學和藥理學的課程裏,而往往只是點到即止,讓那些對營養沒有興趣的專家教營養,簡直是費時失事」。 既得利者提供營養教育課程? 雪上加霜的是,提供營養教育課程給醫科學生的機構,竟然是食物企業和製藥企業!包括達能機構(The Dannon Institute)、雞蛋營養委員會(Egg Nutrition Board)、全國牛人的牛肉協會(National Cattle-men’s Association)、國家乳品局(National Dairy Council)、雀巢臨床營養學(Nestle Clinical …

醫學界用藥上了癮! Read More »

通波仔後「重塞」痊癒個案 | EDTA Chelation 螯合治療

通波仔後「重塞」痊癒個案 | EDTA Chelation 螯合治療 只有搭橋手術才可以「徹底」解決問題?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| 傳統醫學一直以[病]為本;發現疾病及醫治疾病比預防疾病更重要。因此,要預防心臟病發的根源,只有靠自己了! 筆者於「我是否「需要」通波仔」的文章提及:每年體檢丶均衡飲食、經常運動、戒煙戒酒、減壓、减肥,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丶通波仔(包括植入支架)丶搭橋手術等,都不能預防心臟病發,因為它們不但無法預防粥樣斑塊破裂,更不能預防動脈內皮受損!而植入支架必定導致重塞。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於4月7日下午出院,面對傳媒,若無其事地宣布他於早上接受了通波仔,並準備翌日上班,給人一個急切為市民服務的印象。但他始料不及的是,自己已無意中成為通波仔的代言人,給普羅大眾一個「接受通波仔便可安枕無憂」的假象,從而間接鼓勵大眾接受通波仔。 明眼人會問,自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09年接受通波仔後,為何本港兩大醫學院仍遲遲未能為本港領導班子提供一套有效預防「非傳染病」的方案,以至局長們相繼入院接受切除手術(劉吳惠蘭)丶通波仔(林瑞麟)及洗腎(孫明揚)? 答案是,傳統醫學基本上沒有「預防」非傳染病這一科! 不相信嗎?試問你的醫生如何預防心臟病發,你將會發現,他的答案不離本文的上期提要! 誰敢對通波仔說「不」 事實上,很少人敢拒絕心臟科醫生的通波仔建議,因為你除了必須有無比勇氣去克服醫生的一句:「你隨時有生命危險!」,還須要有足夠的理由去安無撫那些為你擔憂的親戚朋友。為此,你必須自我增值,認識接受通波仔的風險以及併發和後遺症。 L女士72歲,2009年3月因胸口不適和氣促而入院。做了全身檢查丶化驗和心電圖後,醫生懷疑她患有冠心病,建議她做冠狀動脈造影。 在冠狀動脈造影前一個星期,她的大女兒剛好閱讀了本欄一篇〈怎樣預防心臟病發〉的文章。女兒於是偕同先生和妹妹陪她來到醫務所,詻詢如何避免通波仔。 我花了兩小時向他們詳盡解釋心臟病發的真相,通波仔的弊端,為何傳統預防方法無效,以及什麼才是真正的有效預防方法等等,並送了一本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給他們參考。 沒想到大女兒竟能力排眾議,敢於承擔一切差池,堅持母親嘗試一種在本港鮮為人知,但在外國多年來卓有成效的預防療法。不過,L女士不願意面對通波仔的風險才是關鍵。她說:「既然毋須手術,不妨一試。若然無效,才接受通波仔。」 大約十次治療後,L女士的胸口不適和氣促消失了。她告訴我:「治療前後最大的分別是,走出中環D2地鐵站口,她需要休息四次才可以走完三十二級樓梯,現在一口氣就完成了!」 誰敢對搭橋手術說「不」 植入支架一段時間後,那段擴闊了的冠狀動脈必定重塞。大多數患者都只能無奈地接受搭橋手術。不過,當他們有機會讀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都會給自己一個穖會,嘗試新療法。 2009年12月7日,ㄒ先生和他的次子來到醫務所,諮詢有關避免搭橋手術的方法。 T先生75歲,於2008年8月患心絞痛,被送到瑪麗醫院接受觀察和治療,最終接受了通波仔和植入了三個支架去紓緩症狀。隨後,他必須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,及承受藥物的種種副作用。 沒想到一年後,心絞痛和氣促等症狀重現。每次出現症狀,他都須含舌底丸才能得以緩解。當他回去諮詢心臟專家時,專家推薦搭橋手術,因為植入支架的那幾段動脈都重塞了,只有搭橋手術才可以「徹底」解決問題。 在考慮應否接受搭橋手術期間,他的兒子看了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,才知道有一種可以避免搭橋手術的療法。於是陪同父親來到醫務所。兒子並非泛泛之輩,除了曾閱讀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,還在網上搜索有關療法的正,負面資料。最後決定讓父親嘗試一種已有幾十年歷史的有效療法。 從T先生的角度來看,可以避免劈開胸膛的手術沒,何不一試?要是無效,再接受搭橋手術也不為遲。 經過十二次治療後,他的心絞痛和氣促全部消失,自此再沒有出現。在一次研討會中,他還自告奮勇站起來做見證呢! W先生是一位退休警官,三年前患胸口痛,醫生證實他的三條冠狀動脈分支窄了70-90%。接受了通波仔和三個支架後,心絞痛沒有了,但他必須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 他有很多同僚也接受過通波仔,其中不少在通波仔幾年後便猝丶,中風或需要接受搭橋手術,他擔心亦是合理的。 剛巧他在書店發現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一書。讀後在太太陪同下來到醫務所,諮詢如何預防心臟病發和中風,及避免搭橋手術的方法。 一如所料,歷約十次治療後,他的心絞痛全部消失。但他不敢停止服用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,也不敢讓醫生知道他接受了新療法。 一次,他的肛門出血。醫生說他患了痔瘡,建議他做切除手術。在思量應否接受切除手術期間,他問我肛門出血是否與薄血藥有關。我建議他先行停服薄血藥,如果肛門仍然出血才考慮接受手術。果然,停了薄血藥後,肛門再沒有出血。這就證實出血是薄血藥的副作用。幸好出血是在肛門,如果在腦的話,他便會中風! 自我增值 現代醫學之父奧斯勒 (William Osler,1849-1919)在十九世紀指出:關心病人,比關注疾病更重要:病人何以患病,比患什麼病更重要,言即以「人」為本;發現導致疾病的根源比醫治疾病來得重要。 可惜,傳統醫學一直以「病」為本;發現疾病及醫治疾病比預防疾病更重要。因此,要預防心臟病發的根源,只有靠自己了! 閱讀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或它的原著 Bypassing Bypass Surgery肯定對你和你的親友都有裨益。 如果你問醫生:「這個預防療法好不好?」他一定說「不好。」因為他只會「治標」的傳統療法。如果你繼續問:「為何不好?」他亦只能顧左右而言他,因為他根本不認識這個「治本」的非傳統療法! 不認識而下定論,可能會誤己誤人,對病人公平嗎? 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 香港治本醫務中心網址:www.bmsclinic.com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