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是大腸癌高危險群?即睇高危因素及發病率

大腸癌(又稱結直腸癌)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。根據衞生署的統計數據,大腸癌已連續多年位居本港癌症發病率首位,每年新增個案超過 5,000 宗。雖然不少個案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,但若能及早識別高危因素,並透過定期檢查及調整生活方式,便可大幅降低風險。

誰屬於大腸癌高危族?

根據臨床與流行病學研究,以下幾類人士屬於較高風險族群:

  1. 年齡超過 50
    大腸癌的發病率會隨年齡上升。超過 50 歲後,細胞老化及腸道修復能力下降,癌變機率相對增加。
  2. 有家族病史或遺傳傾向
    若直系親屬(父母、兄弟姊妹)曾患上大腸癌或腺瘤性瘜肉,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 2 至 3 倍。某些罕見的遺傳性疾病(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、林奇症候群)亦會大幅增加風險。
  3. 飲食習慣偏重紅肉或加工肉類
    經常進食香腸、煙肉、火腿等加工肉類,或高溫烤炸的紅肉(如牛排、羊排),會令腸道暴露於更多致癌物質。
  4. 缺乏蔬果與膳食纖維
    膳食纖維有助腸道蠕動與廢物排出,若長期攝取不足,糞便停留時間延長,增加腸壁接觸致癌物的時間。
  5. 缺乏運動、體重過重
    研究指出,久坐生活方式與肥胖均與大腸癌風險上升有關。特別是腹部肥胖,與代謝異常及炎症反應有關。
  6. 飲酒與吸煙習慣
    乙醇代謝會產生乙醛,具有潛在致癌性;吸煙者的大腸瘜肉與癌變率亦明顯較高。
  7. 曾有腸道疾病或瘜肉
    若曾診斷出腺瘤性瘜肉、潰瘍性結腸炎、克隆氏症等慢性腸道炎症,長期刺激亦可能促進異常細胞增生。

大腸癌在香港的發病趨勢

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:

  • 大腸癌多年來穩居本港最常見癌症首三位;
  • 近年男性患者略多於女性;
  • 平均發病年齡為 60 歲左右;
  • 早期發現後 5 年存活率可超過 90%。

這顯示出「早期檢查、及早介入」對改善結果十分關鍵。

降低風險的日常建議

以下生活習慣有助維持腸道健康,並降低大腸癌風險:

  • 多攝取蔬果、豆類及全穀類食物
  • 減少紅肉與加工肉類攝入
  • 保持規律運動(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活動)
  • 戒煙限酒
  • 維持健康體重
  • 定期進行腸鏡或糞便隱血測試(特別是 50 歲以上人士)

常見問題解答(Q&A)

Q1:年輕人會不會得大腸癌?
雖然大腸癌多見於中老年人,但近年「年輕化趨勢」明顯。若生活習慣不良或有家族史,即使三、四十歲亦應提早檢查。

Q2:吃益生菌有幫助嗎?
部分研究顯示益生菌有助平衡腸道菌群,減少炎症及致癌物生成,但仍需配合整體飲食與生活調整。

Q3:應該幾多歲開始做腸鏡檢查?
一般建議 50 歲起每 10 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;如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,可諮詢專業人士提早進行。

小結:大腸癌屬於可預防及可早期發現的癌症類型。透過了解高危因素、保持健康飲食、規律運動與定期檢查,我們都能主動守護腸道健康,減少潛在風險。

醫療免責聲明:
本文章提供的信息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,並不構成醫療建議,也不應被用作專業醫學診斷、治療或建議的替代品。若您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醫療問題有任何疑問,請務必諮詢您的醫生或其他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。本文章的內容無意推薦任何特定的檢測、治療方法或藥物,亦不應被視為此類建議。如您出現症狀或需要醫療協助,請及時聯繫醫療專業人士。

想了解更多關於癌症相关的諮詢?

立即與我們聯絡!

Whatsapp 我們!

致電我們!
Tel: 2370 3001

填寫您的資料,我們將與您聯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