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 Uncategorized, 營養素, 癌症相关文章 / By Max Liang 不是所有營養補充都適合癌後身體:白蛋白補得對,才不會成為肝腎負擔 在癌症治療後,許多患者會希望透過營養補充來加速恢復,其中「白蛋白」常被視為提升體力、改善營養狀態的關鍵營養素。然而,你知道嗎?不是每一種白蛋白補充方式都適合癌後身體,補錯了,反而可能加重肝腎負擔,對身體造成反效果。 為什麼癌後常被建議關注白蛋白? 白蛋白是一種由肝臟製造的血漿蛋白,在維持血液滲透壓、運送營養與藥物、調節免疫與抗氧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。對癌症患者而言,治療過程中可能因食慾不振、營養吸收不良、慢性發炎或肝功能下降而導致白蛋白偏低。低白蛋白可能與:疲倦無力、復原緩慢傷口癒合不良更高的感染風險甚至與癌症預後有關因此,適當維持白蛋白水平,是癌後康復的重要一環。 問題是:怎麼補才是「對」的方式? 市面上常見的補充方式包括:高蛋白營養品(如乳清蛋白粉)靜脈輸注白蛋白胺基酸補充劑增加飲食中優質蛋白質(如魚、蛋、豆類)但這些補充方式並非人人適合。例如:肝功能不佳者:若大量補充蛋白質,肝臟代謝壓力會增加,可能造成氨濃度升高,影響神經功能。腎功能不全者:過多蛋白質代謝產物需經腎臟排除,恐加重腎臟負擔。發炎狀態明顯者:可能即使補充,也無法有效提升白蛋白水平,反而需要先控制發炎。因此,真正有效的白蛋白補充,不應只是「多補就對」,而應根據身體狀態與功能指標,進行個人化調整。 補充前,建議先評估什麼? 若想補充白蛋白,建議先了解以下幾項指標:肝功能(ALT、AST、肝合成能力如凝血因子)腎功能(肌酐、尿素氮、eGFR)白蛋白數值及趨勢C反應蛋白(CRP)或其他發炎指標飲食攝取與吸收狀況(如有無腸胃道問題)此外,也可搭配如細胞營養分析、氮平衡評估等,幫助更精準掌握身體對蛋白質的實際需求與利用效率。 結語:營養補充不是越多越好,是「剛剛好才好」 癌後營養照護是一門需要策略與科學的支持工作,不是看到指標低就立刻「灌營養」。白蛋白的補充,關鍵在於「身體能不能用、用得好不好」,而不是補得多寡。 選擇適合的補充方式、適量、並搭配正確的支持策略,才能真正讓營養轉化為修復的力量,而不是新的負擔。 醫療免責聲明:本文章提供的信息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,並不構成醫療建議,也不應被用作專業醫學診斷、治療或建議的替代品。若您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醫療問題有任何疑問,請務必諮詢您的醫生或其他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。本文章的內容無意推薦任何特定的檢測、治療方法或藥物,亦不應被視為此類建議。如您出現症狀或需要醫療協助,請及時聯繫醫療專業人士。 想了解更多關於白蛋白注射的諮詢? 立即與我們聯絡! Whatsapp Whatsapp 我們! Phone 致電我們!Tel: 2370 3001 填寫您的資料,我們將與您聯絡! Name Email 電話 查詢 發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