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通过改善饮食、坚持运动、补充营养素及螯合治疗可改善病情?

要预防糖尿病,就先要预防高血糖症;若要预防高血糖症,则先要预防高胰岛素症;而要预防高胰岛素症,就必先预防胰岛素抗拒,才能扭转动脉持续恶化的情况。

笔者在《糖尿病患者痊愈的见证》一文中提到:钟先生通过改善饮食、坚持运动、补充营养素及螯合治疗,不仅成功戒掉了糖尿病针药,从而避免药物副作用;还改善了因动脉病导致的眼疾,并及时预防了动脉病的其他并发症。但他不明白为何有效。

钟先生求知欲强,从不放弃任何了解糖尿病的机会。

“伍医生,我不明白,为什么服用降血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只可以降血糖,却不能预防动脉病?”

“你知道动脉病的根源是什么吗?”

“胆固醇过高?血液太浓?”

“当然不是。如果服用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真的可以预防动脉病,心脏病发、中风、失明、坏疽、肾衰竭等动脉病并发症的发生率理应下降,而不是越来越普及,而且趋于年轻化。”

“那么什么才是动脉病的根源?”

“听说过胰岛素抗拒和一氧化氮吗?”

“没有。”

“几十年来,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一直以降血糖为主,即是‘医数字’,因此无法降低动脉持续恶化的发生率。患者必须终身服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降血糖药,如Diamicron、Glucophage、Januvia;并承受它们的副作用,如:心衰竭、肾衰竭、皮肤病、白内障等,继而服用更多其他药物去治疗因副作用引起的‘新疾病’。当药物不能降低血糖时,患者便需要注射胰岛素。

事实上,80%的糖尿病患者都会患上动脉病。以电视艺人罗君左为例,一年多前,当他接受了一次‘无可避免’的截肢手术后,还没有装上义肢,坏疽又在残肢上出现,他必须接受另一次‘治标不治本’的截肢手术。由于导致坏疽的动脉病始终没有得到解决,他始终避免不了心脏病发及肾衰竭的厄运。”

“这与胰岛素抗拒和一氧化氮有什么关系?”

胰岛素抗拒导致二型糖尿病

“我们进食的食物,经过消化和摄取,大多分解为葡萄糖(简称血糖)。在正常情况下,85至90%的血糖会进入细胞生产能量,或以肝糖储存在肝脏;10至15%转为三酸甘油酯(简称三脂)储存在脂肪细胞。如果血糖不能进入细胞,就会形成高血糖症(hyperglycemia)。要是血糖长期持续高企,血糖便会在尿液出现,形成糖尿病。”

“血糖为何不能进入细胞?”

“胰岛素在现场,血糖才能进入细胞。胰岛素就像一把门锁,没有胰岛素这个门锁,血糖便无法进入细胞。这正解释了为何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生存。”

“二型糖尿病患者既有胰岛素,为什么血糖也不能进入细胞?”

“胰腺的乙型细胞会根据血糖的高低来分泌胰岛素,从而调控血糖在正常范围内。也就是说,当血糖过高时,会分泌多一些胰岛素。但当细胞膜的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,就会出现胰岛素抗拒(insulin resistance)。此时,胰腺必须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保持血糖的正常,同时产生这样的后果:虽血糖正常,但胰岛素的血含量却越来越高,而形成高胰岛素症(hyperinsulinemia),最终导致各种不正常的新陈代谢。

若不及早纠正胰岛素抗拒,终有一天,胰腺再不能生产足够的胰岛素去维持血糖正常,血糖就会在尿液出现。从胰岛素抗拒到血糖在尿液出现,需时大约十五至二十年。期间,胰岛素抗拒患者的动脉退化速度,将较常人快三分之一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60%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,已患有相当严重的动脉相关并发症。

因此,要预防糖尿病,就先要预防高血糖症;若要预防高血糖症,则先要预防高胰岛素症;而要预防高胰岛素症,就必先预防胰岛素抗拒,才能扭转动脉持续恶化的情况。”

“什么导致胰岛素抗拒?”

“导致胰岛素抗拒的原因有二:一是缺乏营养素,导致受体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。另一则是微丝动脉受损,导致动脉内皮越来越厚,胰岛素因此更难抵达细胞。”

胰岛素敏感度下降

“什么导致胰岛素敏感度下降?”

“过去数十年,由于人们生活与饮食习惯的改变,糖尿病人数在发达国家竟增加了五倍之多,而胰岛素抗拒更成为了一种流行病。据估计,24%的美国人都患有胰岛素抗拒。而香港的比例也相差不多。

这些患者在三、四十岁开始便患有中央肥胖症,即腰围越来越肥胖。他们的总胆固醇和三脂上升,而HDL胆固醇下降,更容易患上动脉持续恶化的并发症。当你的三脂和HDL胆固醇的比例超过2,你可能已患有胰岛素抗拒。数字越高,患胰岛素抗拒则越严重。

一氧化氮保护动脉内皮

有研究显示,胰岛素抗拒患者都缺乏营养素,尤其是铬(chromium)和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;比如美国,有90%的美国人缺乏铬。由于铬是血糖和胰岛素的代谢关键,所以服用适量的铬,能够提升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度。梅奥诊所的一项研究证明。

作者:伍志坚医生,作者197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毕业。曾先后在英国、加拿大和香港行医。现任香港治本医务中心BMS Clinic的预防医学顾问,同时从事预防医学研究,并开始埋首将多年预防医学心得整理发表,普及大众。著作包括《预防胜于治疗》、《Wing Chun Warrior》、《咏春善战者》。


医疗免责声明:

本文章提供的信息仅供教育和参考之用,并不构成医疗建议,也不应被用作专业医学诊断、治疗或建议的替代品。若您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医疗问题有任何疑问,请务必咨询您的医生或其他合资格的医疗专业人员。本文章的内容无意推荐任何特定的检测、治疗方法或药物,亦不应被视为此类建议。如您出现症状或需要医疗协助,请及时联系医疗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