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心血管疾病之二

认识了制药企业的霸权,就容易明白为何现代医学只能推广「终身服药」治标制度,而不能容纳「补充营养」治本之道。

自《治本清源1——不吃药的健康智慧》一书出版后,经常有人问我:「伍医生,人病怎么可以不吃药?」或「不吃药,怎么能医治疾病?」

这些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,尤其是普罗大众已经习惯传统的「吃药文化」,要他们改变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,真是谈何容易!

事实上,没有人可以改变目前「药厂制药,医生派药,普罗大众终身服药」这个医疗制度;因为制药企业早已控制了医学教育、医生培训、医学研究,甚至研究数据。

制药企业操控医学教育

医学教育和制药企业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,有人甚至形容两者亲密如夫妻,以致整个医学教育制度腐败不堪。医学教育的费用,从医生培训到医学研究,直接或间接都是由制药企业支付。制药企业可以说收买了医学界的脑袋!

自医科生进入医学院那天直至他们毕业,便一直在接受制药企业的赞助。制药企业会满足他们的需要,如免费礼物、膳食、娱乐、旅游;举行推广药物讲座,让他们认识新的药物,并邀请专家在会议上为药企的产品代言。

毕业后的见习医生及几乎所有的执业医生,便会开始改变他们的处方习惯。他们都毫不犹豫接受制药企业推销员的最新药物资讯,进而处方最新、最贵的药,即使那些药物的效果被夸大,与事实不符,甚至有害!

制药企业主导医学研究

医学学术界和研究者,亦在制药企业的掌控中。制药企业不仅有权决定研究的方向和项目,还有保留发表所有研究报告的权利,因此药企可以操纵数据。与药企有经济利益的研究者,他们的研究又怎可能没有利益冲突?不管怎样,任何不利于药企牟利的研究报告,都难有机会被刊登。

别以为不尽不实的研究结果不会被刊登,只要有利可图,制药企业总有方法打动研究者,包括著名的研究者在内,让他们的大名连同报告一起发表!

大多数权威医学刊物的收入依赖药物广告,而那些药物广告很少被医学刊物拒绝,即使药物的成效有误导性。更甚的是,医学刊物刊登的临床研究,由于是制药企业赞助的,他们岂能不刊登呢?谁敢触怒财雄势大的制药企业?

有!但没有好下场。例如,一位研究者的人格被制药商和大学行政成员攻击,因为她在临床研究发现某种药物无效且多副作用。又如,另一位研究者在临床研究指出某种药物的副作用,因此失去在大学任教的机会,这类丑闻多不胜数。

Dr. Maria Angell曾经是权威医学刊物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编辑。以下是她写的一篇社论 “Is academic medicine for sale?” 的节译,措辞严厉:「制药企业和临床研究者的关系,除了研究经费外,还涉及大量财务安排。制药商聘请研究者当顾问,授予经费去研究它们的药物;邀请他们进入顾问委员会、讲者团队,分享专利和特许权。研究者当然要同意让他们的大名贴在代笔的研究报告上;同意在制药商赞助的座谈会上推广它们的药物;接受它们的昂贵礼物、豪华设备、公司股份等。」

由于利益关系,研究过程和发表模式出现严重偏帮制药企业是无可避免的事。最危险的是,所有研究都是一面倒向研究药物倾斜的,至于研究疾病的成因,或者不用药的疗法,在医学教育里基本上并不存在。比方说,医学院会致力去研究一种减肥药,但从不会浪费金钱和时间教育病人如何改善生活习惯。

制药企业培训医生派药

医科学生和驻院医生不断接受制药企业的教育,以致他们只懂得依赖药物去医治症状、疾病,甚至医治「数字」。在他们心目中,症状、疾病或数字必须用药去医治。他们习惯了接受制药企业的好处,而那些好处正正是用来鼓励他们继续接受过去的用药教育!

医学院已沦为制药企业的前哨,除了为这些企业进行临床药物研究外,还替它们培训最专业的药物推销员!

由于制药企业过于庞大,这种利益相关的医药制度无法改变,能改变的,只有医生自己!当医生发现并且认同医学院教的医学只能治标、不能治本,他们就必须花时间去教育自己、认识和学习治本之道,然后才有机会实践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源。要不然,他们只会成为持牌杀手,用毒药慢慢地、肯定地置病人于死地,不管他们有多少「医者父母心」。

可惜的是,愿意改变的医生少之又少!

医生为何不懂营养?

认识了制药企业的霸权,就容易明白为何现代医学只能推广「终身服药」治标制度,而不能容纳「补充营养」治本之道。为了培训医科学生专心成为处方医生或药物推销员,医学院采取「破釜沉舟」的绝招——不让医科学生接触营养学!令他们蒙在鼓里,永不知道「缺乏营养」是百病之源!

1985年,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(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)资助一项专家研究:探讨美国医学院的营养教育的质和量。委员会的结论是:「美国医学院的营养教育课程,不足以应付现在和未来的医疗需求。」委员会同时指出,美国医学会(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)的食物和营养委员会曾在1961发表以下的结论:「营养教育在美国医学院得不到足够的认同、支持和关注。」换句话说,四十多年前的医生已知道缺乏营养教育,但直到目前,情况依然一成不变。

综合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,美国医科学生会会长这样说:「营养教育大多作为其他科目的一部分——主要在生化学、生理学和药理学的课程里,而往往只是点到即止,让那些对营养没有兴趣的专家教营养,简直是费时失事」。

既得利者提供营养教育课程?

雪上加霜的是,提供营养教育课程给医科学生的机构,竟然是食品企业和制药企业!包括达能机构(The Dannon Institute)、鸡蛋营养委员会(Egg Nutrition Board)、全国牛人的牛肉协会(National Cattle-men’s Association)、国家乳品局(National Dairy Council)、雀巢临床营养学(Nestle Clinical Nutrition)、惠氏-艾尔斯实验室(Wyeth-Ayerst Laboratories)、布里斯托尔-迈尔斯-施贵宝公司(Bristol-Myers-Squibb-Company)、百特医疗用品公司(Baxter Healthcare Corporation)等。

你能期望这些大企业积极推广营养教育吗?当然不可能。

食品企业的加工食品缺乏营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。这些企业只求食品畅销,最好能令消费者对他们的食品上瘾,不断的买,不断的吃。至于食品含有多少营养、缺乏多少营养,甚至没有营养,一概与他们无关。

制药企业当然欢迎食品企业的「缺乏营养政策」。他们深知缺乏营养的消费者将会是他们的永久顾客,因为病人必须终身服食他们的药物,还想出一个「缺乏药物政策」,让普罗大众相信,人有病是因为人体缺乏药物所致!

谁掌管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, FDA)?

你猜对了!

制药企业制造恐慌?

制药企业的最大成就,莫过于是建立一个「药厂制药,医生派药,普罗大众终身服药」的「治标不治本」医疗制度。制药、派药相对容易。怎样令普罗大众愿意终身服药,才是这个制度成功的关键。

制药企业深知人性的两大弱点:「怕死」和「久病不死」;它们又发现两种最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