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否“需要”通波仔 | 螯合治疗Chelation EDTA
通波仔; 螯合治疗; Chelation; EDTA; 心脏病
通波仔真的可以令你一劳永逸?
如果通波仔可以令你一劳永逸,那你就有必要接受。但是如果通波仔不仅加快重塞,还会增加心脏病发和中风的风险,你是否应该更慎重考虑呢?
笔者于「通波仔不能预防心脏病发」的文章提及:一、粥样斑块是在动脉内皮的背后形成,不是在内皮上;二、触发心脏病发的关键是粥样斑块破裂,而不是堵塞;三、一半心脏病发患者的胆固醇是正常的,与他的胆固醇高低无关;四、接受了通波仔的人,患心脏病发和中风的风险较一般人高26%;五、预防心脏病发,必须从预防动内皮受损入手。
2011年3月29日,学生王子邓光荣在寓所猝死,享年仅六十四岁,令人惋惜。传媒对他的不幸大肆报道不在话下。有说他因烟酒过多、工作压力太大、运动量不足,以致心脏病发。这些说法似乎暗示着:均衡饮食、经常运动、戒烟、戒酒、减压、减肥,可助他预防心脏病发,避此一劫。
传统建议不能预防心脏病发
事实上,这些建议虽好,却并不能降低心脏病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即使病人长期服食降胆固醇和薄血药,甚且通波仔(注:现在的通波仔都植入支架)也于事无补,因为它们不仅不能预防粥样斑块破裂,更不能预防动脉内皮受损!
香港每天都有多人猝死,除非死者知名度很高,如播音王子钟伟明、影视艺人陈鸿烈、传奇人物神童辉等。此外,一般报章很少会报道——医生例外。今年2月26日,一名五十六岁的退休西医在打羽毛球期间猝死。有医生归咎于运动过剧。但讽刺的是:2010年2月17日,一名心脏科医生竟然在打高尔夫球期间猝死。打高尔夫球总不算是剧烈运动吧,为何也会导致猝死?归根究底,这是因为心脏病发与运动量无关。
我不知道这两名医生有没有通过波仔、有没有长期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。如果有,就可证实通波仔、长期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不能预防心脏病发。如果没有,是否因为他们知道通波仔、长期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无效,所以不采用这些方法预防心脏病发?既然无效,为何这么多人依然接受通波仔,长期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?
首先,让我们看看当身体植入支架后,会如何加快重塞(restenosis)。
植入支架催化心脏病发
钟先生每次来到医务所,从不放过任何自我增值的机会,这次也不例外。
「通波仔的人为什么更容易患心脏病发和中风?」
「首先你必须明白通波仔和植入支架的目的、风险、并发症和后遗症。」
「目的和风险我知道,但并发症和后遗症就不太清楚。」
「说来听听。」
「通波仔是要将窄了的那段冠状动脉扩宽〔图一〕,让血液畅流;而植入支架是用来支撑扩宽了的那段冠状动脉,预防腔内再次收窄(图二、三)。风险是指在手术期间的死亡、心脏病发、中风。对吗?」
「还有紧急搭桥手术。」
「风险有多大?」
「大约5%,视乎哪个医生做、在哪间医院做。」
「风险这么大,为什么天天都有这么多人愿意接受通波仔和支架?」
「因为他们被误导,相信通波仔是唯一方法,不知道其害处,更不知道还有其他有效预防方法可行。」
「有什么害处?」
「你可知通波仔和植入支架的分别?」
「不知道。」
「通波仔不会损毁动脉内皮,但效果短暂。那段扩宽了的冠状动脉很快就会恢复原状,所以现在的通波仔都包括植入支架。金属支架(bare-metal stent,BMS),理论上可以支撑扩宽了的动脉,预防再次收窄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由于MBS是网状金属管,它的硬度足以损毁动脉内皮,导致粥样斑块从支架的空间向动脉内腔增生(图四、五)。这种增生通常在植入支架六个月后开始,令那段动脉的内腔愈来愈窄,加快重塞。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接受了植入支架的人,在三、五年内都会再次感受到冠状动脉窄了所产生的心绞痛和气促等症状。由于支架、粥样斑块和冠状动脉已融为一体,支架不能更换。窄了的那段动脉也无法再扩宽,患者只有无奈地接受搭桥手术(CABG)。」
「涂药支架(drug-eluting stent,DES)不是可以预防重塞吗?」
「如果可以的话,接受了DES的人便可以安寝无忧了。事实上,DES一样会损毁动脉内皮,导致粥样斑块从支架网的空间向动脉内腔增生,加快重塞。」
「重塞如何增加心脏病发和中风的风险?」
「想象一下,植入支架等于人为撕裂粥样斑块,因此更容易触发心脏病发;而在支架网的空间增生的粥样斑块,就如向下悬垂的钟乳石,容易脱落,浮流到脑部的微丝动脉,导致中风。」
「据我所知,通过波仔的人都必须长期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。是否因为这些药物可以预防心脏病发和中风?」
「如果可以,通波仔就变得多余了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若然有效,只要人人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,心病发便会销声匿迹。可惜,适得其反,服食这两类药的人更容易患心藏病发和中风。」
八成通波仔是不必要的
「我是否需要通波仔」似乎是一个多余的问题,因为一般人都会无奈地接受心脏科医生推荐的通波仔建议,怎敢拒绝?尤其是当医生面正词严地说:「你随时有生命危险!」谁敢不从?但是,如果你参考美国的官方统计:80%外科手术和处方药是不必要的,或许当你面对医生时,就有依据自问:「我是否需要通波仔?」,因为你有八成机会不需要!
「必要」和「需要」有极大的分别。以盲肠炎为例,当你患急性盲肠炎,切除手术是必要的。但当你没有任何症状,不管谁给你推荐,你一定会考虑:「我是否需要接受切除手术?」同样道理,如果通波仔可以令你一劳永逸,那你就有必要接受。但是,如果通波仔不仅加快重塞,还会增加心脏病发和中风的风险,你是否应该更慎重考虑呢?
针对胆固醇是找错预防对象
很多人认为,胆固醇积累在冠状动脉壁上,形成粥样斑块,导致那段动脉的内腔愈来愈窄,一旦被脱落的粥样斑块、血凝块和血栓(embolus) 堵塞,便会触发心脏病发。事实上,大多数闭塞前的冠状动脉内腔并不狭窄。有40%心肌梗塞死者的冠状动脉内腔之窄了20%;50%死者的胆固醇是正常!只有14%死者的冠状动脉内腔窄了75%以上!
心脏病发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突然破裂,触发粥样斑块与血凝机制之间的互动,导致内腔闭塞。至于是什么引起粥样斑块突然破裂,理论很多,但没有结论。而且,一条完整无瑕的冠状动脉也可以因动脉痉挛而导致闭塞,这就是为什么极端情绪,如过度兴奋和极度悲哀,都可以导致猝死。
粥样斑块的形成
粥样斑块的形成是由动脉壁损伤开始,损伤是由血流的冲力、正常磨损或自由基损毁引起。在正常情况下,当动脉壁的内皮受损,体内的免疫系统会立即把伤口愈合,无伤大雅。但是,如果损伤是由大量自由基袭击所引起,则后果非同小可。
此时,在动脉中的LDL胆固醇会抓紧机会,从伤口进入内皮和动脉肌肉之间的空间。在这个空间里,LDL胆固醇被自由基氧化,成为“氧化LDL胆固醇”。氧化LDL胆固醇触发连锁反应,衍生更多自由基。在这种情况下,巨噬细胞把氧化LDL胆固醇吞噬,直到自己不能动弹为止,变成泡沫细胞,黏在动脉内皮的背后。泡沫细胞积聚在一起,变成一条脂纹。
如果动脉炎症持续,脂纹会开始恶化,逐渐增长变成斑块。同时,这段动脉中的肌肉细胞突变,开始增生,数量更多,体积更厚,并且向动脉内腔迁移,吸引胶原蛋白、弹性蛋白及结缔组织积累起来,导致动脉内腔越来越窄,最终阻凝血流。
这种瘤的氧和营养,来自它周围的微血管。当这个瘤的增长,超越那些微细血管所能提供的氧和营养时,它的中心便开始瓦解、腐烂或坏死,然后胆固醇和钙沉淀逐渐积累起来。长大的斑块渐渐钙化,变得越来越硬,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瘤。它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症。事实上,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在体内生产的。它们都是好胆固醇,是制造细胞膜、脂质膜和某些荷尔蒙所必需的。LDL胆固醇被氧化后才会变成有害。HDL胆固醇本身具有抗氧化功能,所以不会被氧化。
胆固醇积累和钙化是粥样斑块形成的后期阶段,不是早期阶段。这就是为何不吃高胆固醇食物及服用降胆固醇药,既不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症,也不能预防心脏病发作的理由。
预防自由基疾病
在“预防胜于治疗”的文章中,笔者解释了自由基过剩可以引起许多慢性退化性疾病,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;也解释了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下降及有毒金属过量,是导致自由基过剩的原因。至此,我们可以了解为何传统预防方法无效,因为没有提升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功效,也没有清除有毒金属的措施。
因此,要预防心脏病发作,先要预防冠状动脉病。要预防冠状动脉病,先要预防粥样斑块的形成。要预防粥样斑块的形成,先要预防自由基过剩。我们也解释了选择营养补充剂必须注意以下三点:
一、种类必须足够才能达到团队效应和协同效应;
二、分量必须最理想才会生效。不然,就如用温水煮饭,永远煮不熟;
三、可靠的生产商才是质量的最佳保证。不要乱买乱服用!
螯合治疗是消除人体内有毒金属的唯一有效方法。螯合治疗是利用螯合剂“钳住”人体组织中的有毒金属离子,然后把它们清除、排出体外。
EDTA螯合治疗
18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韦纳尔利用金属和有机分子结合的概念,发展螯合化学,并发现螯合剂。上世纪二十年代,科学家发现螯合剂可以分离金属,因此在电镀和工业染料生产上获得重视。十多年后,德国科学家发现一种称为“乙二胺四乙酸”的氨基酸,可以用来防止硬水中的钙与染料产生化学反应,避免产生污渍。
经科学家进一步改良,EDTA可以从生物和化学体系中钳走有毒离子。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今天,EDTA是用来治疗铅中毒的黄金标准。医生从病人的静脉注入EDTA,把血液中的铅“钳”走,通过肾脏排出体外,EDTA被视为铅的螯合剂。
1950年代初期,美国著名心脏专家克拉克推论:既然EDTA可以螯合钙,而钙又是粥样斑块中的一种沉淀物,EDTA可能可以改善动脉的堵塞。克拉克和他的同事接受了其他医生认为无能为力的“落底灯”。事实证明,接受螯合治疗后的患者,其心脏功能明显恢复,症状也得以改善。他的推论果然可行!
随后数十个临床研究证明,患者接受螯合治疗后,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都得到明显改善,包括肤色改善、僵硬的四肢恢复温暖、肌肉协调、脑功能改善,运动耐力持久,没有心绞痛或呼吸短促的现象,对硝酸甘油和止痛剂的需求量也减少。虽然有很多反对该治疗的批评家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,但从来都没有负面的研究结果。
鲍林是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两届得主。他说:“作为一个化学和医学研究者,我觉得EDTA螯合治疗的科学基础合情合理,临床效果很有说服力。金属离子在粥样斑块形成的过程中,扮演着重要角色。EDTA很容易清除那些离子。研究资料和广泛的临床经验证明,EDTA帮助减少和预防粥样斑块的形成,因此改善心脏和其他器官的血流量。科学证据指出,通过一个EDTA疗程,患者可以避免手术。作为一个预防措施,螯合治疗是一种合理的方法。”
你的心脏可以等吗?
用螯合治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具有争议的话题。医学界的不同流派,对它的作用和疗效有不同的意见是合理的。但作为一个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,你是否愿意等待医学界意见一致,才去预防酝酿在你的动脉中的粥样斑块触发心脏病发作?
姑勿论你认同或反对螯合治疗,大前提是,你必须先认识螯合治疗,才有恰当的理由表达你的立场,不应该为反对而反对,否则你可能会误己误人。
我建议读者阅读克兰顿医生的名著《绕过搭桥手术》或中文版《预防搭桥通波仔》,可以更详细了解怎样预防心血管疾病。对于研究资料有兴趣的读者,请参考克兰顿医生的《EDTA螯合治疗教科书》。
作者:伍志坚医生,197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毕业。曾先后在英国、加拿大和香港行医。现任香港治本医务中心BMS Clinic的预防医学顾问,同时从事预防医学研究,并开始埋首将多年预防医学心得整理发表,普及大众。著作包括《预防胜于治疗》、《Wing Chun Warrior》、《詠春善战者》。
医疗免责声明:
本文章提供的信息仅供教育和参考之用,并不构成医疗建议,也不应被用作专业医学诊断、治疗或建议的替代品。若您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医疗问题有任何疑问,请务必咨询您的医生或其他合资格的医疗专业人员。本文章的内容无意推荐任何特定的检测、治疗方法或药物,亦不应被视为此类建议。如您出现症状或需要医疗协助,请及时联系医疗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