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尔达教授在1905年指出,十多种胰腺酶对消灭滋养层细胞非常重要。一些研究者开始用胰腺酶治疗癌症,并在1906年获得正面结果。值得注意的是,十二指肠是胰腺酶流入小肠的地方,而十二指肠从来没有患癌症的个案!

妊娠期的滋养层细胞呈现经典的癌症特征——细胞迅速繁殖和扩散。当滋养层细胞准备胚胎入主子宫时,它们繁殖和扩散得很快,让胚胎可以尽快得到母体的营养和保护。

滋养层细胞是通过一个链锁反应,从另一种细胞演变出来的。那种细胞就是“二倍体全能细胞”(diploid totipotent),简称“全能细胞”。它们拥有整个身体的各种特性,并且有能力进化成任何器官或组织,甚至成为一个完整的胚胎。

大约八成“全能细胞”处于卵巢或睾丸,在那里它们成为后代的遗传仓库,其余的则散播在身体的其他部分。至于它们有什么作用,科学家至今尚未完全理解,它们可能涉及愈合损坏的组织或令老化的组织重生。

雌激素刺激细胞癌变

雌激素(estrogen)拥有影响活组织变化的功能。虽然一般人视它为一种女性荷尔蒙,但男性体内亦含有雌激素,雌激素有许多重要的功能。其中一个是,无论身体哪个部分受损,不管是创伤、化学损伤或疾病,雌激素和其他类固醇激素总会大量涌现。它们的作用可能是刺激细胞生长或催化损伤的修复。

现在我们知道,当“全能细胞”与类固醇激素接触时,类固醇激素扮演一个“统筹者”(organizer)的角色去刺激“全能细胞”生产滋养层细胞。当这一切在受精的卵子中发生时,“全能细胞”就会进化成胎盘和脐带,提供营养给胚胎。但当这个情况在一般愈合的过程中发生时,后果就是癌症。我们应该说,如果愈合过程未能及时被终止,愈合就会演变成癌症。正确的说法是,癌症是过度愈合的后果。

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,所有癌症都有一个随机的生存机会,这个机会不会随着癌症的成长而减少。这强烈暗示,有一种自然生理机制抑制癌症的进程。末期癌症的迅速恶化可以被视为自然生理抑制机制失效的结果。既然雌激素可以触发“全能细胞”生产滋养层细胞。那么,过多雌激素也会刺激细胞癌变。这就解释了为何女性服食含雌激素的避孕丸,比不服者容易患乳癌及其他癌症。雌激素可以被视为癌症生长的饲料。

既然雌激素可以致癌,为何医生还用它来治疗癌症?例如用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。这样做会导致癌症在身体其他部分发生。

肿瘤是人体自然反应

当癌症开始形成的时候,人体的自然反应是试图用该部位的健康细胞把它围困起来,形成一个肿瘤。为了抗衡雌激素的活动,人体会在滋养层细胞附近生产大量葡萄糖醛酸酶(β-glucuronidase,BG)去抑制雌激素。与此同时,被滋养层细胞入侵的细胞会快速繁殖去包围滋养层细胞。通常都会成功,令滋养层细胞死亡。余下的良性肿瘤或息肉成为战胜癌症的标记。这些肿瘤是滋养层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的混合体,由于混合体所含的滋养层细胞的数量各有不同,导致一些研究者视它们为不同的癌症。事实上,它们看似不同,是因为它们含有不同数量的良性细胞。恶性肿瘤看起来极为相似,也与妊娠期的滋养层细胞相似。最“毒”的恶性肿瘤——绒毛膜上皮瘤(chorionepithelioma)看起来几乎和滋养层细胞一样。

验尿可知是否患癌

有趣的是,滋养层细胞生产一种独特,可以在尿液中检测出来的荷尔蒙—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chorionic gonadotrophic hormone,CGH)。如果癌细胞是滋养层细胞,那么癌细胞亦能生产CGH。事实的确如此!还有,没其他细胞能生产CGH。因此,如果某人的尿液含有CGH,如果她是女性,她应该是怀孕或患癌症;如果他是男性,他一定患有癌症!通过这个简单的化验,在癌症尚未成形时,即可检查出癌症,此法比活组织检查更方便,也避免了活组织检查所带来的风险。

现在让我们看看大自然如何保护人体,以及如何控制滋养层细胞的增长。

癌细胞并非来自体外

人体含有数以亿计的白血球,虽然它们的种类不同,包括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、白细胞等,但它们有一个共同功能,那就是攻击和消灭任何对人体有害的东西。白血球低的人容易受感染;如果严重的话,即使伤风也足以致命。既然白血球能消灭异物,它们理应可以攻击癌细胞。令免疫系统专家最摸不着头脑的是,白血球为何不攻击癌细胞?正的问是,癌细胞为何可以避免攻击?

有些研究者错误地假设,癌细胞是来自体外的物体。其实,癌细胞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如怀孕和愈合。大自然肯定有其安排,不让白血球攻击滋养层细胞,原来,滋养层细胞被一层带有负电子的蛋白质包围着。细胞唾液粘蛋白(pericellular sialomucin)围绕着滋养层细胞,白血球的细胞膜也带有负电子,由于同极相斥,滋养层细胞因此受到保护。

糖尿病患者患癌机会高

大自然也有答案。贝尔达教授在1905年指出,十多种胰腺酶,尤其是胰蛋白酶(trypsin)和胰凝乳蛋白酶(chymotrypsin)对消灭滋养层细胞非常重要。在胰腺里这些酶并不活跃,但到了小肠,它们就变得活跃起来了。当活跃的胰腺酶被吸收到血液里而抵达滋养层细胞时,它们就会消化滋养层细胞的负电子外套,令它们可以被白血球攻击。

研究者一直以为白细胞攻击癌细胞,是因为它们的数量最多。现在研究者发现,单核细胞才是功臣,虽然它们只占白血球总数量的两成。

还有,当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出了毛病,他们患癌症的机会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!

一些研究者开始用胰腺酶治疗癌症,并在1906年获得正面的结果。贝尔达教授在1905年发现,在正常胚胎里的滋养层细胞会一直生长和繁殖,直到第八周才突然终止,并且被消灭。最近的研究显示,人体的胰腺要在妊娠期第八周才开始运作。值得注意的是,十二指肠是胰腺酶流入小肠的地方,而十二指肠从来没有患癌症的个案!反而胰腺癌比较普遍。这反映了活跃胰腺酶达到胰腺的份量并不多。

1995年10月15日,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发表报告,确认贝尔达教授93年前的理论:癌细胞和滋养层细胞是一样的。贝尔达教授怀疑,除了胰腺酶之外,应该还有一个自然因素与治疗癌症有关;但他没有确定那因素是什么。

作者:伍志坚医生,197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毕业。曾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