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搭桥手术才可以“彻底”解决问题?| 螯合治疗Chelation EDTA |

传统医学一直以[病]为本;发现疾病及医治疾病比预防疾病更重要。因此,要预防心脏病发的根源,只有靠自己了!

笔者于“我是否‘需要’通波仔”的文章提及:每年体检、均衡饮食、经常运动、戒烟戒酒、减压、减肥,长期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、通波仔(包括植入支架)、搭桥手术等,都不能预防心脏病发,因为它们不仅无法预防粥样斑块破裂,更不能预防动脉内皮受损!而植入支架必定导致重塞。

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于4月7日下午出院,面对传媒,若无其事地宣布他于早上接受了通波仔,并准备翌日上班,给人一个急切为市民服务的印象。但他始料不及的是,自己已无意中成为通波仔的代言人,给普罗大众一个“接受通波仔便可安枕无忧”的假象,从而间接鼓励大众接受通波仔。

明眼人会问,自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于2009年接受通波仔后,为何本港两大医学院仍迟迟未能为本港领导班子提供一套有效预防“非传染病”的方案,以至局长们相继入院接受切除手术(刘吴惠兰)、通波仔(林瑞麟)及洗肾(孙明扬)?

答案是,传统医学基本上没有“预防”非传染病这一科!

不相信吗?试问你的医生如何预防心脏病发,你将会发现,他的答案不离本文的上期提要!

谁敢对通波仔说“不”

事实上,很少人敢拒绝心脏科医生的通波仔建议,因为你除了必须有无比勇气去克服医生的一句:“你随时有生命危险!”,还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去安抚那些为你担忧的亲戚朋友。为此,你必须自我增值,认识接受通波仔的风险以及并发和后遗症。

L女士72岁,2009年3月因胸口不适和气促而入院。做了全身检查、化验和心电图后,医生怀疑她患有冠心病,建议她做冠状动脉造影。

在冠状动脉造影前一个星期,她的大女儿刚好阅读了本栏一篇《怎样预防心脏病发》的文章。女儿于是携同先生和妹妹陪她来到医务所,咨询如何避免通波仔。

我花了两小时向他们详尽解释心脏病发的真相、通波仔的弊端、为何传统预防方法无效,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预防方法等等,并送了一本《预防搭桥通波仔》给他们参考。

没想到大女儿竟能力排众议,敢于承担一切差池,坚决坚持母亲尝试一种在本港鲜为人知,但在外国多年以来卓有成效的预防疗法。不过,L女士不愿意面对通波仔的风险才是关键。她说:“既然毋须手术,不妨一试。若然无效,才接受通波仔。”

大约十次治疗后,L女士的胸口不适和气促消失了。她告诉我:“治疗前后最大的分别是,走出中环D2地铁站口,她需要休息四次才能走完三十二级楼梯,现在一口气就完成了!”

谁敢对搭桥手术说“不”

植入支架一段时间后,那段扩宽了的冠状动脉必定重塞。大多数患者都只能无奈地接受搭桥手术。不过,当他们有机会读《预防搭桥通波仔》都给自己一个机会,尝试新疗法。

2009年12月7日,T先生和他的次子来到医务所,咨询有关避免搭桥手术的方法。

T先生75岁,于2008年8月患心绞痛,被送到玛丽医院接受观察和治疗,最终接受了通波仔和植入了三个支架去缓解症状。随后,他必须长期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,以及承受药物的种种副作用。

没想到一年后,心绞痛和气促等症状重现。每次出现症状,他都须含舌底丸才能得以缓解。当他回去咨询心脏专家时,专家推荐搭桥手术,因为植入支架的那几段动脉都重塞了,只有搭桥手术才可以“彻底”解决问题。

在考虑是否接受搭桥手术期间,他的儿子看了《预防搭桥通波仔》,才知道有一种可以避免搭桥手术的疗法。于是陪同父亲来到医务所。儿子并非泛泛之辈,除了曾阅读《预防搭桥通波仔》,还在网上搜索有关疗法的正、负面资料。最后决定让父亲尝试一种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有效疗法。

从T先生的角度来看,可以避免劈开胸膛的手术,何不一试?要是无效,再接受搭桥手术也不为迟。

经过十二次治疗后,他的心绞痛和气促全部消失,自此再没有出现。在一次研讨会中,他还自告奋勇站起来做见证呢!

W先生是一位退休警官,三年前患胸口痛,医生证实他的三条冠状动脉分支窄了70-90%。接受了通波仔和三个支架后,心绞痛没有了,但他必须长期服食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。

他有很多同僚也接受过通波仔,其中不少人在通波仔几年后便猝死、中风或需要接受搭桥手术,他担心也是合理的。

刚巧他在书店发现《预防搭桥通波仔》一书。读后在太太陪同下来到医务所,咨询如何预防心脏病发和中风,以及避免搭桥手术的方法。

一如所料,历约十次治疗后,他的心绞痛全部消失。但他不敢停止服用降胆固醇药和薄血药,也不敢让医生知道他接受了新疗法。

一次,他的肛门出血。医生说他患了痔疮,建议他做切除手术。在思量是否接受切除手术期间,他问我肛门出血是否与薄血药有关。我建议他先行停服薄血药,如果肛门仍然出血才考虑接受手术。果然,停了薄血药后,肛门再没有出血。这就证实出血是薄血药的副作用。幸好出血是在肛门,如果在脑的话,他便会中风!

自我增值

现代医学之父奥斯勒(William Osler,1849-1919)在十九世纪指出:关心病人,比关注疾病更重要:病人何以患病,比患什么病更重要,言即以“人”为本;发现导致疾病的根源比医治疾病来得重要。

可惜,传统医学一直以“病”为本;发现疾病及医治疾病比预防疾病更重要。因此,要预防心脏病发的根源,只有靠自己了!

阅读《预防搭桥通波仔》或它的原著 Bypassing Bypass Surgery肯定对你和你的亲友都有裨益。

如果你问医生:“这个预防疗法好不好?”他一定说“不好。”因为他只会“治标”的传统疗法。如果你继续问:“为何不好?”他亦只能顾左右而言他,因为他根本不认识这个“治本”的非传统疗法!

不认识而下定论,可能会误己误人,对病人公平吗?

作者:伍志坚医生,作者197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毕业。曾先后在英国、加拿大和香港行医。现任香港治本医务中心BMS Clinic的预防医学顾问,同时从事预防医学研究,并开始埋首将多年预防医学心得整理发表,普及大众。著作包括(预防胜于治疗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咏春善战者》。

香港治本医务中心网址:www.bmsclinic.com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