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min

補充「鈣」不得其法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

補充「鈣」不得其法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 補充「鈣」真的有用? 一般人相信缺鈣會導致骨質疏鬆症,亦相信服食鈣必須同時服食維生素D才可以吸收鈣。但他們有所不知,單靠補充鈣和維他命D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,甚至會導致「動脈粥樣硬化症」及其他疾病。 每天翻看報紙,不難發現大量有關預防及醫治骨質疏鬆症的廣告,如高鈣奶,添加維生素D的高鈣奶粉、鈣片、藥物和健康食品等;亦有不少醫治骨質疏鬆症的講座。骨質疏鬆症已被視為一種流行病,而缺鈣、缺維生素D亦被視為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。 假如以上的方法有效,骨質疏鬆症患者的人數理應下降,而不是愈來愈多且日趨年輕化,這正間接地反映了服食鈣、維生素D、藥物及健康食品,既不能治療骨質疏鬆症,也不能預防它的持續惡化。 為什麼補充鈣和維生素D無效? 不但無效,還會加速動脈粥樣斑塊(plaque)的增長,導致人衰老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中風、關節炎、肝衰竭、腎衰竭、心衰竭和癌症等。 什麼是骨質疏鬆症? 讓我們先看看骨質疏鬆症是什麼疾病,再認識預防骨質疏鬆的有效方法。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「骨質密度」(bone density)不斷下降的疾病,導致骨骼變得脆弱,更容易折斷。如果不及時預防,會導致骨頭逐漸萎縮、骨痛、背痛,人也變得矮小、壓縮骨折(compression fracture)和脆性骨折(brittle fracture)。骨折通常在脊柱、臀部及手腕發生。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四倍,更常見於年老婦女。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傳統醫學無法治愈的疾病。大多數醫生會建議患者服食鈣片和維生素D、均衡飲食、多做運動、戒煙、戒酒、減壓、減肥。若然無效,給他們服食雙磷酸監類(Bisphosphonates)抑制蝕骨細胞(osteoclast),延緩骨質溶解;或其他藥物,包括降血鈣素(calcitonin)和致癌的雌激素(oestrogen)等。 骨質疏鬆的成因 從預防醫學角度看,既然缺鈣導致骨質疏鬆症,我們必須先解決缺鈣的成因,才可以治本。  一、食物缺鈣 在正常情況下,我們可以從食物攝取足夠的鈣和其他的礦物質。但是,如果食物裡缺少某些礦物質如鎂、硼、鋅、錳等,鈣便不能溶入骨頭裏。當骨頭缺乏鈣,我們便患上骨質疏鬆症;即使沒有意外,骨頭也可能折斷。最早顯示骨質疏鬆症的其中一塊骨頭是顎骨,導致牙齒疏鬆,甚至脫落。 食物缺鈣,是因為加工導致食物裡的鈣流失。大多數人以為牛奶含有大量鈣,事實上,兩杯分量的青菜所含的鈣,比一杯牛奶裡的更多!況且,青菜含有正常比例的其他礦物質,因此青菜的鈣可以溶入骨頭,而牛奶裏的卻不能。 如果你不改善你的飲食習慣,長期進食大量牛乳製品如牛奶,乳酪及加工食品,如白米、白麵粉、白糖製造的食品,你將會因缺乏必須營養素(essential nutrient)而導致缺鈣。 不能吸收鈣 胃藥如Tagamet或Zantac是用來降低胃酸的。沒想到低胃酸會減少食物裡的鈣被吸收。更重要的是,加工食品裡的磷,亦會防止鈣被吸收。磷在哪裡?基本上所有袋裝、瓶裝、罐裝或盒裝的加工食品都含有磷。磷藏在緩衝劑、穩定劑、阻礙分化劑、酸化劑等。飲料含磷量特別高。 鈣不能溶入骨頭 鮮為人知的是,一般人的飲食缺礦物質如鎂、鋅、硼、銅、錳等,因此沒有足夠的礦物質可以令鈣溶入骨頭裡,反而會令這些鈣去鈣化動脈。 只有經過加工,食物才可以存放在超市貨架上更長久。雪上加霜的是,這些食物是種植在已經缺乏各種礦物質的土壤上生長。 鈣在尿液流失 有些藥物導致鈣從尿液流失,如含有利尿劑的降血壓藥。利尿劑也會導致其他礦物質流失。 鈣從骨頭流失 鈣本身是血液裡的主要緩衝劑。當血液的酸性高的時候,人體會從骨頭裡偷走一些鈣去中和酸性。為什麼血液的酸性會高呢?因為進食太多肉類(大量氨基酸)、飲料、水果和糖。 因此每個喜歡進食大量肉類、幾瓶飲料或服食消化藥和降血壓藥的人都會有可能患上骨質疏鬆症,即使大量服食鈣片也於事無補。事實上,服食鈣片只會令動脈鈣化得更快,催化動脈硬化症,最終導致動脈疾病、老人癡呆、高血壓等。  二、有毒金屬 另一鮮為人知的事實是,即使有足夠的必需營養素,鈣也未必可以溶入骨頭裡,因為鈣在骨頭裡的位置被有毒金屬霸佔了,以致鈣無處容身。因此必須清楚有毒金屬後,鈣才有空位溶入。 怎樣預防骨質疏鬆症? 首先,找一位懂營養學的醫生,讓他為你做一個鎂負荷測試(magnesium loading test),才知道缺乏多少鎂,因而透過補充鎂,讓鈣溶入骨頭裡,而不積累在動脈裡。除了鎂之外,還要測試其他礦物質如鋅、銅、錳、硼等。 知道缺乏多少,才知道需要多少。值得注意的是,補充營養素並不是只補充礦物質,必須同時補充其必需營養素,如氨基酸、脂肪酸和維生素等,才可以產生互補效應和協同效應。 是否需要長期服食補充劑?絕對不是。要避 免缺乏必需營養素,必需從食物入手。最理想的方法是盡量進食有機食物,避免進食被化合物污染的食物,例如每天進食天然、未經污染或加工的五穀和蔬菜。因為它們除了含有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外,還可以確保鈣溶入骨頭裡,因而避免骨質疏鬆症及動脈粥樣硬化症引起的心臟病發和中風等。 是否必須清楚有毒金屬?由於環境污染日益嚴重,我們從空氣污染、水污染及食物鏈污染吸入大量有毒金屬。透過清楚有毒金屬離子,除了可以讓鈣溶入骨頭裡,還可以預防和醫治「自由基過盛」引起的種種疾病。 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

根治過敏症的唯一療法

根治過敏症的唯一療法 不用藥物,用物理學原理「生物共振」可以治療過敏症? 人體器官和組織的振盪,可以通過導體(conductor)輸入一個接收器。接收器利用生物共振的原理,不但可以接收它們的振盪,還可從其振盪模式來辨別它們是否健康。甚至透過調控振盪模式,提升器官、組織的健康,或恢復有病器官、組織的健康。 如果有人告訴你,不用藥物可以根治由過敏導致的鼻敏感、哮喘、濕疹、牛皮癬等,你相信嗎?當然不信,因為眾所周知,即使內服、外搽類固醇,也只能治標,不能治本,何況不用藥物!但閱讀了Peter Schumacher,M.D.的Biophysical Therapy of Allergies才知道,用物理學原理治療過敏症的成功率竟然超過80%! 確診過敏症有一定困難 敏感(sensitivity)是人體對某種物質產生一般人不會有的反應。反應的程度因人而異,亦視乎在哪一個器官發生,繼而會出現皮膚癢、流淚水、流鼻涕、氣促、腹瀉等症狀。高敏感症(hyper-sensitivity)是嚴重的敏感,足以導致患者「過敏性休克」(anaphylactic shock),甚至死亡。高敏感症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540年,當時埃及法老王被黃蜂針後,正是因對毒液產生急劇的過敏反應而死亡。 1906年,一位奧地利兒科名醫兼免疫學家Clemens von Pirquet(1874-1929)首創allergy(過敏症)這個名詞。根據他的定義:過敏症是人體免疫系統對「致敏源」(allergen)如花粉、動物毛、塵埃、塵螨、食物、化學物等的反應。 醫學界對過敏症的定義一直存有分歧。可惜,大多數醫生只認同過敏皮膚測試(allergy skin test)和血液免疫測試(immunological test)的結果。例如,即使患者沒有任何症狀,皮膚有反應或血液有抗體(IgE,IgG)便屬過敏症;若然皮膚沒有反應或血液沒有抗體,即使用症狀也不算是過敏症。這種混淆不清的診斷,對醫治過敏症毫無幫助。事實上,直到目前,傳統醫學還沒有一套有效的確診方案,更遑論治本了。 那麼,到底有沒有治本的方法? 治本從物理學入手 物理學和化學的最大分別是,物理學能傳遞訊息(information),而化學不能。以兩張唱片為例,一張是貝多芬的交響樂,另一張是披頭四的歌曲。如果把兩張唱片交給一位化學家和一位物理學家分析,前者的結果是,兩張唱片基本上一樣,因為它們同屬相同的化合物;而後者的分析結果認為,兩張唱片包含不同的音樂,因此並不相同。 每個人體細胞有成千上萬種生化學作用。這些生化學作用不會雜亂無章,因為細胞能夠自動調控它們的運作。就如管弦樂隊的每一種樂器,雖然由音樂家演奏,但整支樂隊的發揮,必須依賴各種樂器的協調。同樣道理,一個細胞的正常運作,也必須得到各種生化學作用的協調。 管弦樂隊的協調靠指揮的訊息,細胞運作的協調靠什麼訊息? 1932年,俄羅斯生物物理學家A.G. Gurswitsch發現,一個正在生長的洋蔥可以影響另外一個洋蔥的生長速度,即使兩個洋蔥被玻璃隔開。這個發現證實生物之間有溝通(bio-communi- cation),並拉開了生物訊息(bio-information)研究的序幕。 1981年俄羅斯科學家V.P. Kaznachejew和L. P. Michailowa證實,細胞能夠傳送、接收和儲存電磁波(electromagnetic wave)傳遞的生物物理訊息(biophysics information)。 隨後,德國物理學家F.A. POPP證實,光子(photon)是細胞裡傳遞訊息的媒介,也是細胞與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媒介;並以高科技證實,細胞的DNA能夠接收、儲藏和釋放生物光子(bio-photons)。光子是波浪似的振盪(oscillation),它的強度(intensity)渺小得只有白畫光線的10,000,000,000,000,000,000之一! 他的結論是:所有生化學作用的正常運作,全靠超低電磁頻率(ultra-low electromagnetic frequency)的調控:並指出每個細胞的「電郵」訊息多如牛毛,每秒鐘2000多個!我們需要日以繼夜地閱讀一百年才可以完全了解它們! 無可置疑,訊息主宰生化學作用的正常運作。如果訊息出現偏差,運作便不正常,最終導致不適和疾病。 人體細胞如何辨別訊息呢?  生物共振 所有物質,不論大小,有形無形,都由能量形成,並不停地振盪,如宇宙在振盪,恒星在振盪,人體的器官,組織和細胞也不斷振盪。振盪所產生的頻率、幅度和模式,因物質而異,各不相同。如此類推,人體的肺、肝和腸胃等器官,都有它們獨特的振盪模式,像指模般獨特:而健康組織和有病組織的振盪模式也截然不同。 細胞接收訊息,就如我們接收電台節目一樣,只要把「旋鈕」轉到適當的廣播頻道,就可以接收那個電台傳送的節目。在收到訊息的那一刻,我們和電台便產生共鳴或共振(resonance),即收聽者或傳送者的頻率相同。同樣道理,一位聲樂家在唱歌時,只要他的音頻和酒杯的頻率產生共鳴,便可以震碎酒杯。在生物中產生的共鳴,稱為生物共振(bio-resonance)較為貼切。 生物共振又是如何應用在醫學上呢? 人體器官和組織的振盪,可以通過導體(conductor)輸入一個接收器。接收器利用生物共振的原理,不但可以接受它們的振盪,還可從其振盪模式來辨別它們是否健康。甚至透過調控振盪模式,提升器官、組織的健康,或恢復有病器官、組織的健康。 那麼現在有否這種儀器? MORA和BICOM 上世紀七十年代,德國醫生Morell和工程師Raschke發明了一部可以接收人體電磁振盪(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)的儀器,並用它來診斷和治療疾病。這部儀器以他們的姓氏的首兩個字母命名,即是MORA。 1988年,澳洲物理學家W. R. Adey發現,細胞只會對一定範圍內的頻率(大約10Hz)產生反應,若超出這個範圍就沒有反應。這個範圍稱為Adey視窗(Adey window)。Adey視窗是鎖定頻率的關鍵,讓我們可以透過視窗,辨別頻率是否健康或有病。 隨着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及Adey視窗的發現,MORA已進化成為當今最先進、速度最快的BICOM(有專利的bio-communication儀器),大幅降低診斷和治療的時間。 由於德國政府只認同BICOM可以醫治過敏症,所以我們也只暫談及生物共振何以毋需用藥而根治過敏症。 理論上,人體只要一次對某種致敏源產生過敏,即使皮膚測試沒有反應、免疫測試沒有抗體,他一生也都會對這個致敏源產生反應。 …

根治過敏症的唯一療法 Read More »

糖尿病患者痊癒的見證

糖尿病患者痊癒的見證 真的能逆轉糖尿病? 鍾先生建議我把他的個案與讀者分享,還誠意邀請那些對他的「戒藥」療程有興趣的讀者與他聯絡。在這裡我必須指出,鍾先生戒藥並非「一刀切」,而是循序漸減。 2010年9月,鍾先生來到我的醫務所,諮詢有關避免「通波仔」的療法。 「鍾先生,我有什麼可以幫你嗎?」 「這幾個月以來,我的胸部時常有針刺的感覺。」 「在胸部哪個位置?」 他指著胸部的左邊說:「在這裡。」 「多久發生一次?每次多長時間?」 「每天數次,長的時候有幾分鐘,短的時候只有幾秒鐘。」 「你的心臟科醫生有什麼建議嗎?」 「他懷疑我患有冠心病,建議我做冠狀動脈造影。」 「結果如何?」 「我沒有接受他的建議,因為我知道如果接受了冠狀動脈造影,接著肯定要[通波仔] 。」 「你為什麼這麼肯定?」 「我有三個朋友,都在接受了冠狀動脈造影以後立刻[通波仔]。相信我也不例外。」 「妳如何拒絕他的建議?」 「我說我要回家考慮。」 「他怎樣回應?」 「盡快決定吧!你可知道自已隨時會有生命危險?」 「那你在擔心什麼?」 「我知道[通波仔]和[支架]不能預防心臟病發,因為我那三個朋友接受治療以後,一個兩年後猝死,另外兩個四年後也猝死了,我不怕才怪。」 「你怎麼知道我能幫你?」 「我看了朋友借給我的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,覺得書裡的理論合理,值得一試。況且[通波仔]也救不了我朋友,我又為何要打沒有把握的仗?大不了當自己已經死了,你能幫我多活一天就是一天。」 傳統療法控制不了糖尿病 像鍾先生有這樣決心的人實在罕見,我還是第一次遇到。大多數心絞痛患者接受「通波仔」原因有二:一是經不起心臟科醫生的嚇唬,其二則是不知道有其他有效療法可以選擇。 鍾先生確是與眾不同,讓我們來先看他的病歷。 鍾先生四十八歲,白手興家,四十二歲便已退休!二十二歲那年,因經常感覺疲勞,醫生診斷他患有糖尿病。後續二十年他一直在服食降血糖藥,直到四十五歲才開始注射胰島素,每日兩次,每次四十個單位。 自從患了糖尿病後,他的體重不斷上升。由於打針吃藥都不能把血糖調控在正常範圍內,他經常患「低血糖症」,導致他感覺眩暈和視覺模糊。 2007年,眼科醫生證實他的視網膜出血,確診他患有【黃斑病變】。藥物和激光對他的眼疾幫助不大。到2009年,他右眼的視覺只剩10%!醫生還告訴他,他可能會失明。 2010年5月,經心臟科醫生診斷他患有心絞痛後,鍾先生非常惆悵。既然傳統的打針吃藥療法都無法改善他的糖尿病、糖尿病併發症及藥物副作用,他決定嘗試一種一般人沒有勇氣嘗試的療法——放棄所有針藥,並透過運動和改良飲食來控制血糖! 當他來到我的醫務所時,他已經進行了四個月。 「鍾先生,我想知道你從哪裡認識這種療法?」 「我相信運動和節食可以降血糖,如果無效,我會再打針吃藥。」 「以前你的空肚血糖有多高?」 「一般約17左右,差不多超出正常上限5.8的三倍。」 「現在呢?」 「7至8。」 「小便有沒有糖?」 「沒有。以前我每天驗小便十多次,朋友稱我為驗小便大王。現在不用了,早上第一次小便都沒有糖。」 「你做什麼運動?」 「快步走、游水、在健身房跑步等。」 「一般什麼在時候做運動?」 「餐後就開始。」 「每次多長時間?」 「平均兩小時,視乎血糖高低。運動後就驗血,如果超過10,就多做一些。」 「那豈不是每天運動六小時!」 「差不多。」 「那你吃什麼?」 「只吃蔬菜和肉類。」 「效果如何?」 「輕了十公斤,面部和身上的浮腫也消失了。」 「感覺如何?」 「經常疲累,肚子餓!」 …

糖尿病患者痊癒的見證 Read More »

糖尿病患者毋需失明截肢洗腎

糖尿病患者毋需失明截肢洗腎 為何透過改良飲食、堅持運動、補充營養素及螯合治療可改善病情? 要預防糖尿病,就先要預防高血糖症;若要預防高血糖症,則先要預防高胰島素症;而要預防高胰島素症,就必先預防胰島素抗拒,才可扭轉動脈持續惡化的情況。 筆者於「糖尿病患者痊癒的見證」的文章提及:鍾先生透過改良飲食、堅持運動、補充營養素及螯合治療,不僅成功戒了糖尿病針藥,因而避免藥物副作用;還改善了動脈病導致的眼疾,以及及時預防動脈病的其他併發症。但他不明白為何有效。 鍾先生求知欲強,從不放棄任何認識更多有關糖尿病的機會。 「伍醫生,我不明白,為什麼服食降血糖藥和注射胰島素只可以降血糖,卻不能預防動脈病?」 「你可知什麼是動脈病的根源?」 「膽固醇過高?血液太濃?」 「當然不是。要是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真的可以預防動脈病,心臟病發、中風、失明、壞疽、腎衰竭等,動脈病併發症的發生率理應下降,而不是愈來愈普及,且趨年輕化。」 「那麼什麼才是動脈病的根源?」 「有沒有聽過胰島素抗拒及一氧化氮?」 「沒有。」 「幾十年來,醫治糖尿病的方法,一直以降血糖為主,即是『醫數目字』,因此不能降低動脈持續惡化的發生率。患者必須終身服食一種或多種不同的降血糖藥如Diamicron、Glucophage、Januvia;並承受它們的副作用如:心衰竭、腎衰竭、皮膚病、白內障等,繼而服用更多其他藥物去醫治這些因副作用引起的『新疾病』。當藥物不能降低血糖時,患者便需要注射胰島素。 事實上,80%的糖尿病患者都會患上動脈病。以電視藝人羅君左為例,一年多前,當他接受了一次『無可避免』的截肢手術後,還沒有裝上義肢,壞疽又在殘肢上出現,他必須接受另一次『治標不治本』的截肢手術。由於導致壞疽的動脈病始終沒有得到解決,他始終避免不了心臟病發及腎衰竭的厄運。」 「這與胰島素抗拒和一氧化氮有什麼關係?」 胰島素抗拒導致二型糖尿病 「我們進食的食物,經過消化和攝取,大多分解為葡萄糖(簡稱血糖)。在正常情況下,85至90%的血糖會進入細胞生產能量,或以肝糖(glycogen)儲存在肝臟;10至15%轉為三酸甘油酯(簡稱三酯)儲存在脂肪細胞。如果血糖不能進入細胞,就會形成高血糖症(hypergly-cemia)。要是血糖長期持續高企,血糖便會在尿液出現,形成糖尿病。」 「血糖為何不能進入細胞?」 「胰島素在現場,血糖才能進入細胞。胰島素就像一把門鎖,沒有胰島素這個門鎖,血糖便無法進入細胞。這正解釋了為何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須注射胰島素才可以生存。」 「二型糖尿病患者既有胰島素,為何血糖也不能進入細胞?」 「胰臟的乙型細胞會根據血糖的高低來分泌胰島素,從而調控血糖在正常範圍內。也就是説,當血糖過高時,便會分泌多一些胰島素。但當細胞膜的受體(receptor)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,便會出現胰島素抗拒(insulin resistance)。此時,胰臟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保持血糖的正常,同時產生這樣的後果:雖血糖正常,但胰島素的血含量卻愈來愈高,而形成高胰島素症(hyperinsulinemia),最終導致各種不正常的新陳代謝。 若不及早糾正胰島素抗拒,終有一天,胰臟再不能生產足夠的胰島素去維持血糖正常,血糖就會在尿液出現。從胰島素抗拒到血糖在尿液出現,需時大約十五至二十年。期間,胰島素抗拒患者的動脈退化速度,將較常人快三分之一。這亦解釋了為什麼60%的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,已患有相當嚴重的動脈相關併發症。 因此,要預防糖尿病,就先要預防高血糖症;若要預防高血糖症,則先要預防高胰島素症;而要預防高胰島素症,就必先預防胰島素抗拒,才可扭轉動脈持續惡化的情況。」 「什麼導致胰島素抗拒?」 「導致胰島素抗拒的原因有二:一是缺乏營養素,導致受體對胰島素敏感度下降。另一則是微絲動脈受損,導致動脈內皮(endothelium)愈來愈厚,胰島素因而更難抵達細胞。」 胰島素敏感度下降 「什麼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?」「過去數十年,由於人們生活與飲食習慣的改變,糖尿病人數在發達國家竟增加了五倍之多,而胰島素抗拒更成為了一種流行病。據估計,24%的美國人都患有胰島素抗拒。而香港的比例也相差不多。 這些患者在三、四十歲開始便患有中央肥胖 症,即是腰圍愈來愈肥胖。他們的總膽固醇和三脂上升、而HDL膽固醇下降,更容易患上動脈持續惡化的併發症。當你的三脂和HDL膽固醇的比例超出2,你可能已患有胰島素抗拒。數字愈高,患胰島素抗拒則愈嚴重。 一氧化氮保護動脈內皮 有研究顯示,胰島素抗拒患者都缺乏營養素,尤其是鉻(chromium)和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;比如美國,有90%的美國人缺乏鉻。由於鉻是血糖和胰島素的代謝關鍵,所以服食適量的鉻,能夠提升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度。MayoClinic的一項研究證明 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

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

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為什麼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?先要搞清楚心臟病發的主要成因!最直接,簡單的答案是 – 因為通波仔不能預防疾病的根源,只是權宜之計。 2011年1月12日,一名接受過「通波仔」的四十一歲警長在巡山期間猝死。次日,警長殉職遂成為{蘋果日報}的頭條新聞。噩耗成為頭條的原因,可能是報章想提醒大家:通波仔並不能夠預防心臟病發。至於這段新聞會否加深接受了通波仔的人的憂慮,或令正在考慮接受通波仔的人慎重考慮,就不得而知了。但無論如何,能進一步了解何以通波仔無效,肯定對大眾都有裨益。 心臟病發不是心臟病 幾天後,鍾先生來到醫務所問:「伍醫生,為什麼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?」 鍾先生害怕通波仔的原因,是因為他的三個朋友相繼在接受通波仔二至四年後猝死。鍾先生朋友的不幸並非偶然,事實上,有數據顯示,接受了通波仔的人患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26%,即每四個接受過通波仔的人中就有一個! 「最直接、簡單的答案是因為通波仔不能預防疾病的根源,只是權宜之計。」 「心臟病發的根源是什麼?」 「首先你必須弄清楚心臟病發是什麼病。」 「心臟病發不是心臟病嗎?」 「中文容易混淆心臟病發和心臟病這兩個名詞,用英語較為清晰。心臟病發是heart attack,而心臟病是heart disease。由於心臟病發不是由某種心臟病引起,而是因為冠狀動脈內腔突然收窄而引致觸發;即是說,只要冠狀動脈沒有問題,心臟病發就不會發生。心臟病發是動脈病。」 「心臟病發為什麼會致命?」 「冠狀動脈是輸送氧和營養給心臟細胞(簡稱心肌)的唯一管道,如果冠狀動脈內腔突然收窄,通往心臟的血流量便會減少,導致心肌缺血、缺氧或心肌梗塞,即心肌死亡。 心臟病發不一定致命,視乎冠狀動脈內腔窄了多少、收窄的速度、在哪一段冠狀動 脈裡發生。病況嚴重的話,患者可以在幾分鐘內猝死;輕微的話,患者卻絲毫感覺不到它的發生,即所謂靜心臟病發(silent heart attack)。」 「通波仔後裝置的支架不是用來預防冠狀動脈內腔收窄嗎?為什麼還是不能預防心臟病發?」不如你告訴我,冠狀動脈內腔為何會收窄?」 「據我所知,壞膽固醇積聚在冠狀動脈裡,如果沒有足夠的好膽固醇把壞膽固醇清除,便會形成粥樣斑塊。日積月累,粥樣斑塊變得愈來愈厚,而那段冠狀動脈的內腔也變得愈來愈窄。一旦堵塞,便會觸發心臟病發。關鍵是,粥樣斑塊在動脈哪裡形成?」 「在動脈壁上(動脈內皮endothelium)〔圖一〕。」 「就如污泥粘在汽車隧道內的瓷磚上?」 假到真時真亦假 「不是嗎?」鍾先生有點摸不著頭腦。「如果我告訴你粥樣斑塊是在動脈內皮的『背後』形成,你會信嗎?」 「就如污泥粘在瓷磚的背後?可能嗎?」鍾先生弧疑地問。「污泥不能粘在瓷磚的背後,但粥樣斑塊的確是在動脈內皮的背後形成!」〔圖二〕 「膽固醇如何走到動脈內皮的背後?」 「這是另一個更複雜的問題,有機會再談。」 「如果不是堵塞觸發心臟病發,那是什麼?」鍾先生越發好奇。「堵塞觸發心臟病發沒有錯,什麼導致堵塞才是關鍵。」 「不是脫落的粥樣斑塊、血凝塊或血栓嗎?」 和普羅大眾一樣,鍾先生相信兩個深入民心、根深蒂固的誤導:一是,壞膽固醇粘在動脈壁上,而好膽固醇把它清除;另一個是,壞膽固醇積聚在冠狀動脈內皮上形成粥樣斑塊,導致那段動脈的內腔愈來愈窄,一旦被堵塞,便會觸發心臟病發。事實並非如此!讓我們先來看以下的數據: 1.)40%的第一次心臟病發患者是以猝死收場。 2.)50%心臟病發患者的膽固醇是「正常」的。 3.)50%心臟病發是由粥樣斑塊「破裂」觸發。〔圖三〕 4) 40%死者的冠狀動脈內腔只窄了20%以下。 5.)冠狀動脈內腔窄了75%而導致心臟病發的發生率,僅佔14%。 我們從以上的數據,可以依次得到以下的結論: 1)心臟病發是一種突發性的致命疾病! 2)膽固醇正常的人也會患心臟病發。 3)粥樣斑塊破裂才是觸發心臟病發的關鍵! 4)冠狀動脈內腔只窄了20%以下的人也會患心臟病發! 5)冠狀動脈內腔窄了75%的人患心臟病發的風險並不高! 心臟病發的真相 「粥樣斑塊為何會破裂?」 「理論很多,但沒有結論。」 「粥樣斑塊破裂如何導致心臟病發?」「人體有癒合傷口的功能。如果你不小心擦破皮膚,人體內的癒合機制會立刻發動血小板等修補物質附在傷口,使其癒合、結痂。同樣道理,當粥樣斑塊破裂,血小板等修補物質也會立刻修補裂口。裂口小,附在裂口的修補物質的體積也小,〔圖四〕不致影響血流通過那段窄了的動脈。裂口愈大,附在裂口的修補物質體積也愈大,甚至大到可以把裂口那段動脈的內腔完全閉塞,〔圖五〕導致血液不能通過,因而觸發心臟病發。」 「你的意思是修補物質導致了堵塞。換言之,如果粥樣斑塊不破裂,心臟病發就不會發生?」 「不一定。一條沒有粥樣斑塊的冠狀動脈,也可能因冠狀動脈裏的平滑肌痙攣(coronary artery …

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Read More »

我是否「需要」通波仔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

我是否「需要」通波仔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通波仔; 螯合治療; Chelation; EDTA; 心臟病 通波仔真的可以令你一勞永逸? 如果通波仔可以令你一勞永逸,那你就有必要接受。但是如果通波仔不僅加快重塞,還會增加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,你是否應該更慎重考慮呢? 筆者於「通波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 」的文章提及:一、粥樣斑塊是在動脈内皮的背後形成,不是在內皮上;二、觸發心臟病發的關鍵是粥樣斑塊破裂,不是堵塞;三、一半心臟病發患者的膽固醇是正常的,與他的膽固醇高低無關;四、接受了通波仔的人,患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26%;五、預防心臟病發,必須從預防動內皮受損入手。 2011年3月29日,學生王子鄧光榮在寓所猝死,享年僅六十四歲,令人惋惜。傳媒對他的不幸大肆報道不在話下。有說他因煙酒過多、工作壓力太大、運動量不足,以致心臟病發。這些説法似乎暗示着:均衡飲食、經常運動、戒煙、戒酒、減壓、減肥,可助他預防心臟病發,避此一劫。 傳統建議不能預防心臟病發 事實上,這些建議雖好,卻並不能降低心臟病發的病發率和死亡率。即使病人長期服食降膽固醇和薄血虊,甚且通波仔(註:現在的通波仔都植入支架)也於事無補,因為它們不但不能預防粥樣斑塊破裂,更不能預防動脈內皮受損! 香港每天都有多人猝死,除非死者知名度很高,如播音王子鍾偉明、影視藝人陳鴻烈、傳奇人物神童輝等。此外,一般報章很少會報道——醫生例外。今年2月26日,一名五十六歲的退休西醫在打羽毛球期間猝死。有醫生歸咎於運動過劇。但諷刺的是:2010年2月17日,一名心臟科醫生竟然在打高夫球期間猝死。打高爾夫球總不算是劇烈運動吧,為何也會導致猝死?歸根究底,這是因為心臟病發與運動量無關。 我不知道這兩名醫生有没有通過波仔、有没有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如果有,就可證實通波仔、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不能預防心臟病發。如果没有,是否因為他們知道通波仔、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無效,所以不採用這些方法預防心臟病發?既然無效,為何這麼多人依然接受通波仔,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? 首先,讓我們看看當身體植入支架後,會如何加快重塞 (restenosis)。 植入支架催化心臟病發 鍾先生每次來到醫務所,從不放過任何自我增值的機會,這次也不例外。 「通過波仔的人為什麼更容易患心臟病發和中風?」 「首先你必須明白通波仔和植入支架的目的,風險,併發症和後遺症 「目的和風險我知道,但併發症和後遺症就不太清楚。」 「說來聽聽。」 「通波仔是要将窄了的那段冠狀動脈擴闊〔圖一〕,讓血液暢流;而植入支架是用來支撑擴闊了的那段冠狀動脈,預防内腔再次收窄(圖二、三)。風險是指在手術期間的死亡,,心臟病發,中風。對嗎?」 「還有緊急搭橋手術。」 「風險有多大?」 「大約5%,視乎哪個醫生做、在哪間醫院做。」 「風險這麼大,為什麼天天都有這麼多人願意接受通波仔和支架?」 「因為他們被誤導,相信通波仔是唯一方法,不知道其害處,更不知道還有其他有效預防方法可行。」 「有什麼害處?」 「你可知通波仔和植入支架的分別?」 「不知道。」 「通波仔不會損毀動脈內皮,但效果短暫。那段擴闊了的冠狀動脈很快就會恢復原狀,所以現在的通波仔都包括植入支架。金屬支架(bare-metal stent,BMS),理論上可以支撑擴闊了的動脈,預防再次收窄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由於MBS是網狀金屬管,它的硬度足以損毁動脈內皮,導致粥樣斑塊從支架的空間向動脈內腔增生(圖四、五)。這種增生通常在植入支架六個月後開始,令那段動派的內腔愈來愈窄,加快重塞。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接受了植入支架的人,在三,五年內都會再次感覺到冠狀動脈窄了所產生的心絞痛和氣促等症狀。由於支架丶粥樣斑塊和冠狀動脈已融為一體,支架不能更換。窄了的那段動脈也無法再擴闊,患者只有無奈地接受搭橋手術(CABG)。」 「塗藥支架(drug-eluting stent,DES)不是可以預防重塞嗎?」 「如果可以的話,接受了DES的人便可以安寝無憂了。事實上,DES一樣會損毁動脈內皮,導致粥樣斑塊從支架網的空間向動脈內腔增生,加快重塞。」 「重塞如何增加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?」 「想像一下,植入支架等於人為撕裂粥樣斑塊,因此更容易觸發心臟病發;而在支架網的空間增生的粥樣斑塊,就如向下懸垂的鐘乳石,容易脱落,浮流到腦部的微絲動脈,導致中風。」 「據我所知,通過波仔的人都必須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是否因為這些藥物可以預防心臟病發和中風?」 「如果可以,通波仔就變得多餘了。從另一個角度看,若然有效,只要人人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,心病發便會銷聲匿跡。可惜,適得其反,服食這兩類藥的人更容易患心藏病發和中風。」 八成通波仔是不必要的 「我是否需要通波仔」似乎是一個多餘的問題,因為一般人都會無奈地接受心臟科醫生推薦的通波仔建議,怎敢拒絕?尤其是當醫生面正詞嚴地說:「你隨時有生命危險!」誰敢不從?但是,如果你參考美國的官方統計:80%外科手術和處方藥是不必要的,或許當你面對醫生時,就有依據自問:「我是否需要通波仔?」,因為你有八成機會不需要! 「必要」和「需要」有極大的分别。以盲腸炎為例,當你患急性盲腸炎,切除手術是必要的。但當你沒有任何症狀,不管誰給你推薦,你一定會考慮:「我是否需要接受切除手術?」同樣道理,如果通波仔可以令你一勞永逸,那你就有必要接受。但是,如果通波仔不僅加快重塞,還會增加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,你是否應該更慎重考慮呢? 針對膽固醇是找錯預防對象 很多人認為,膽固醇積累在冠狀動脈壁上,形成粥樣斑塊,導致那段動脈的內腔愈來愈窄,一旦被脫落的粥樣斑塊、血凝塊和血栓(embolus) 堵塞,便會觸發心臟病發。事實上,大多數閉塞前的冠狀動脈內腔並不狹窄。有40%心肌梗塞死者的冠狀動脈內腔之窄了20%;50%死者的膽固醇是正常!只有14%死者的冠狀動脈內腔窄了75%以上! 心臟病發通常是由於冠狀動脈裹的粥樣斑塊突然破裂,觸發粥樣斑塊與血凝機制之間的互動,導致內腔閉塞。至於什麼引起粥樣斑塊突然破裂,理論很多,但沒有結論。況且,一條完整無瑕的冠狀動脈,也可以因動脈痙攣而導致閉塞,這就是為什麼極端情緒化,如過度興奮和極度悲哀,都可以導致猝死。 粥樣斑塊的形成 粥樣斑塊的形成是由動脈壁損傷開始,損傷是由血流的衝力、正常磨損或自由基損毀(free radical damage) 引起。在正常情況下,當動脈壁的內皮(endothelium)受損,體內的免疫系統會立即把傷口癒合,無傷大雅。但是,如果損傷是由大量自由基襲擊所引起,則後果非同小可。 …

我是否「需要」通波仔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Read More »

膽固醇騙局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

膽固醇騙局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 膽固醇愈低愈好?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| 為了不斷提高利潤,降膽固醇藥廠商不惜創造一個「膽固醇愈低愈好」的假象,令膽固醇正常的人居然也膽顫心驚地終身服食降膽固醇藥!現在,他們更醞釀推薦「兒童也需服食降膽固醇藥」的陰謀! 服食降膽固醇藥並不能預防心臟病發和中風,因為膽固醇並非元兇;而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,只會令患者更容易患上以下的疾病,包括無故疲勞、肌肉酸痛、心絞痛、心臟病發、中風、心衰竭、肝衰竭、腎衰竭、心律不正、腦退化、失憶、癌症、抑鬱症、暴躁、白內障、性無能、早衰老等,導致患者必須服食更多藥物去醫治這些疾病。 如果你正在服食降膽固醇藥而還沒有患有上述的疾病,千萬不要沾沾自喜,因為降膽固醇藥的副作用肯定會接踵而來,導致你往後日子百病叢生。 過去幾十年,降膽固醇藥廠商成功創造一個膽固醇恐慌,令普羅大眾深信膽固醇對人體有害,又視膽固醇如毒物,導致全球千千萬萬膽固醇略高的人不敢停服降膽固醇藥;即使膽固醇正常的人也戰戰兢兢地進食低膽固醇食物。降膽固醇藥早已成為最暢銷的藥物之一就更不用說了。 為了不斷提高利潤,降膽固醇藥廠商不惜創造一個「膽固醇愈低愈好」的假象,令膽固醇正常的人居然也膽顫心驚地終身服食降膽固醇藥!現在,他們更醞釀推薦「兒童也需服食降膽固醇藥」的陰謀! 雖然謊言重複一百次能變成真理,但真理始終是真理,假象亦終究水落石出。且讓我們揭開騙局的真相。 膽固醇黏在動脈內皮上? 錯!「LDL 膽固醇黏在動脈內皮上,就如廢物黏在排水管壁上,導致動脈堵塞、心臟病發和中風」是一個謊言!是藥商藉以掀起「膽固醇恐慌」的藉口。本欄讀者應該清楚認識,LDL 膽固醇只能黏在動脈內皮的背後。 事實上,膽固醇包括 LDL 膽固醇和 HDL 膽固醇,絕對不能黏在健康的動脈內皮上,因為血液裏含有大量抗氧化劑,足以保護它們不被氧化。只有穿過受損動脈內皮的 LDL 膽固醇,才可以在內皮背後被氧化。 LDL 膽固醇被稱為「壞」膽固醇,是因為它們可以被氧化,並非因為它們黏在動脈內皮上。HDL 膽固醇不能被氧化,因此被稱為「好」膽固醇,而非因為它們能把黏在動脈內皮上的 LDL 膽固醇清除。 高膽固醇是心臟病發的元兇? 錯!高膽固醇只扮演一個「紅燈」角色,警告我們動脈已經受損,必須盡快修補。但是,醫生只顧給高膽固醇的人服食降膽固醇藥去醫「數字」,而置動脈受損於不顧。這就是為什麼服食降膽固醇藥不能預防心臟病發和中風的原因。況且,觸發心臟病發的主要原因是粥樣斑塊上的動脈內皮破裂,在這情況下才會導致堵塞。因此,要預防心臟病發必須從預防動脈內皮受損及破裂入手。 動脈內皮受損,可能是由隱藏在牙周、腸胃、動脈裏的細菌所引起,或是因為缺乏營養素及食物裏的反式脂肪所引起。但導致動脈內皮受損的主要元兇,是長期積聚在體內的化合物,如殺蟲劑、鄰苯二甲酸酯(phthalates)、特夫綸(Telfon)、塑化劑丶阻燃劑、處方藥等,以及來自空氣、水、土壤和食物鏈裏的有毒金屬如砷、鉛、汞、鎘等;因為它們能夠催化自由基的數目劇增,導致動脈內皮受損。 高膽固醇只是一個傳遞動脈內皮受損的「信差」,不是元凶。服食降膽固醇藥就如「殺了信差」,弄巧反拙地讓上述元凶逍遙法外。 高膽固醇代表高風險?  錯!大多數人被誤導,以為高膽固醇是心臟病發的風險指標。事實上,一半以上的心臟病發死者的膽固醇是正常的。因此,膽固醇的高低與人們會否患心臟病發扯不上關係。這也是服食降膽固醇藥的人也會患心臟病發和中風的原因。 高半胱氨酸(homocysteine)、C 反應蛋白(high sensitivity C-reactive protein,hsCRP) 和纖維蛋白原(fibrinogen)的高低才是更應受重視的風險指標。 高「高半胱氨酸」的人,比高膽固醇的人患心臟病發的風險高四倍。因此,降高半胱氨酸比降膽固醇重要四倍! 為何一般醫生不為病人測試高半胱氨酸?因為高「高半胱氨酸」無藥可醫,只有適當的營養素才能把它降低。對那些不認識、不認同補充營養素的醫生而言,測試高半胱氨酸就變得多餘了。 忽視如此一個高風險指標,可以說是對病人不負責任,因為高半胱氨酸已被視為心臟病發、中風、黃斑病變、老人癡呆症等的高風險指標。 即使有研究顯示,服食營養素可以降高半胱氨酸、縮小粥樣斑塊,這個事實始終沒有得到廣泛報導。可想而知,降膽固醇藥廠商的影響力無遠弗屆。 C 反應蛋白是動脈粥樣硬化症惡化的指標,但很多病人,包括接受了通波仔或搭橋手術的患者,也從來沒有測試過高半胱氨酸、C 反應蛋白 、纖維蛋白原;但卻必須終身服食無效且有害的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 不要冤枉膽固醇! 膽固醇是一種由類固醇(steroid)和酒精在人體合成的固醇(sterol)。固醇是一種脂質(lipid,脂肪的醫學名稱)。膽固醇是環繞每個細胞的細胞膜的必需成分;也是環繞細胞裏每個細胞器(organell),如粒腺體、細胞核等脂質膜的必需成分。 膽固醇保持細胞膜及脂質膜裏的「流質性」(liquidity),調控物質進出細胞和細胞器。如果缺乏膽固醇,物質便不能正常地進出細胞,導致許多生命攸關的運作失衡。如果失衡持續,細胞便會衰老、生病、死亡,人也會因而衰老、生病、死亡。可想而知,缺乏膽固醇的後果是多麼嚴重;而降膽固醇藥正正是導致服藥者缺乏膽固醇的元凶! 膽固醇的其他功能包括乳化、消化和吸收脂肪;合成類固醇荷爾蒙如性激素和腎上腺素;與陽光在皮膚生產維生素D;擁有抗氧化功能,保護細胞膜和脂質膜的完整。 …

膽固醇騙局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 Read More »

降膽固醇藥致百病叢生

降膽固醇藥致百病叢生 導致心臟病發的真兇逍遙法外? 如果膽固醇是導致心臟病發的元兇, 服食他汀藥則無可厚非。若然不是, 何必終身服食一種導致百病叢生的毒藥, 而讓真兇逍遙法外? 「LDL膽固醇黏在動脈內皮上,就如廢物黏在排水管壁上,導致動脈堵塞、心臟病發和中風」是「他汀類」降膽固醇藥(簡稱他汀藥)制藥商成功製造造「膽固醇恐慌」的一個謊言!高膽固醇只是一個傳遞動脈內皮受損的「信差」,不是元兇。服食他汀藥就如「殺了信差」,反而讓元兇逍遙法外。 人體必須製造膽固醇,人才能夠生存;一旦停止製造,人就會死亡;減少製造,人就會因缺乏膽固醇而生病。他汀藥包括 Crestor 、 Lipitor 、 Zocor 、 Mevacor 、 Pravachol 、 Lescol 、 Altocor 、 Pracvigard 、 Advicor ,正是導致長期服食者缺乏膽固醇的元兇,亦是導致他們百病叢生的根源! 80% 膽固醇是由肝臟製造,因此,即使不進食含膽固醇食物,肝臟也會不停地製造足夠的膽固醇,以維持體內每個系統的正常運作。要不然人就活不下去了。 他汀藥何以有害 肝臟必須經過很多步驟才能製成膽固醇,其中一個重要步驟,需要一種稱為HMG-CoA 還原酶抑制劑的酶去控制膽固醇的生產速度。他汀藥透過干擾 HMG-CoA還原酶截斷膽固醇的生產線,令肝臟不能如常製造膽固醇。這就是長期服食他汀藥的人會缺乏膽固醇的原因。 我們都需要膽固醇去防止腦退化。他汀藥會令長期服食者容易患上癡呆症和失憶症。這也是近年神經退化、失憶症、癡呆症、抑鬱症、自殺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。 一、性無能 人體需要膽固醇製造性荷爾蒙,如睾丸素、雌激素、孕酮(黃體激素)。因此缺乏膽固醇會導致性無能。「脫氫表雄酮」(DHEA) 也是由膽固醇製造,是男、女性荷爾蒙的「前體」(precursor)。因此缺乏DHEA也會導致性無能。 其他荷爾蒙如腎上腺素也需要膽固醇才能製造。而缺乏腎上腺素則令人容易疲勞、發怒和產生敵對態度。 另一種荷爾蒙維生素D(沒有錯,維生素D是荷爾蒙!)也是需要膽固醇才能製造的。人體需要維生素D去製造骨頭, 若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骨質疏鬆、糖尿病、多發硬化症、抑鬱症、癌症、牛皮癬和動脈粥樣硬化症等疾病。 二、癌症 細胞膜必須有足夠的膽固醇才可以釋放「細胞活素類」(cytokines)如「腫瘤壞死因子」(TNF,Tumor Necrosis Factor)。缺乏膽固醇,細胞膜便不能釋放細胞裏的化合物去殲滅癌細胞。 還有,每個細胞的受體(receptor)都需要膽固醇。受體就如鑰匙,是讓細胞進入正常運作狀態的關鍵。缺乏膽固醇,即使有大量荷爾蒙,細胞也不能正常運作,因為受體變了型,不能接受荷爾蒙。例如:只有健康的維生素D受體才能夠接受維生素D,讓維生素D啟動重新分化作用(redifferentiation),令癌細胞回復正常。這就是為何服食他汀藥的人容易患癌症的原因。 三、其他疾病 被他汀藥扼殺的 HMG-CoA 還原酶,是製造輔酶Q10 (CoQ10, ubidecarenone)不可缺少的成分。 CoQ10 是人體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一種類似脂肪溶的維生素。 缺乏CoQ10會導致心衰竭、肌肉病、肌肉酸痛、抑鬱症藥無效的抑鬱症、高血壓、牙周病、牙脫落、頭髮脫落、肝病、突然失憶、白內障、心絞痛、缺乏葉酸、細胞膜損毀、疲勞和加速衰老。 因此, 服食他汀藥的人,如果不同時攝入CoQ10,便會產生更多疾病,須要服食更多藥物,甚至更快死亡。 有資料顯示,CoQ10可以終止化療引起的副作用,甚至終止癌症惡化,令腫瘤消失。既然CoQ10可以扭轉末期癌症,言則缺乏CoQ10將會導致癌症。如果患有癌症,就更不應該服食他汀藥。 四、維生素下降 服食他汀藥不但會令CoQ10下降,亦會令維生素E及維生素A的前體beta胡蘿蔔素(beta-Carotene)下降22%。服食這三種維生素可以預防心臟病發、中風和癌症。這也是服食他汀藥的人容易患癌症的另一個原因。 …

降膽固醇藥致百病叢生 Read More »

各類關節炎痊癒個案

各類關節炎痊癒個案 關節炎的元兇? 過敏是大多數關節炎的元兇,尤其是驗血報吿正常的那種。眾所周知,痛風(Gout)是一種透過「戒口」可以預防的關節炎。既然痛風可以,其他關節炎當然也可以。 筆者於「醫生無分主流非主流」的文章提及:西醫無論在哪所醫學院畢業,所學的和實踐的都是殊途同歸、治標不治本的主流醫學;除非他們願意放下成見,才有機會接觸、學習和實踐「治本醫學」。因此,西醫無主流非主流之分,只有治標與治本之別。  P醫生(見「醫生無分主流非主流」的文章)多次拒絕加入 Harley Street(倫敦名醫難街)行醫的邀請,卻毅然放棄在名醫學院的要職,接手M醫生的醫務所;正因為她見證過M醫生既簡單又毋需藥物的「治本方法」,成功治癒整間醫學院一籌莫展的自體免疫急性關節炎! 別以為一宗個案可以令她「棄暗投明」,接納一種自己一無所知的療法。身為醫學院臨床顧問兼免疫學研究者,她哪敢貿然、未經審查便一下子認同非主流醫學的各種療法,不管多有效。 透過閲讀書本和醫學刊物及在M醫生的醫務所採訪患者,她有數據和成功病例證實:過敏、環境污染及缺乏營養素是導致非傳染病的根源,而學習過敏學環境醫學及營養醫學正是預防及治療「疾病根源」的不二法門。關節炎也不例外。 主流醫學說不出病因 如果你患有關節炎,請教醫生為什麼會患關節炎,他們的答案將會令你失望,因為他們的答案不離遺傳、壓力、免疫系統失調或自體免疫病,連一個引發疾病的實質對象都沒有!因此,他們所提供的療法只能治標、不能治本。 治標不治本可怕之處在於,患者明知病情只會持續惡化,也只得無奈地終身服食止痛藥、非類固醇消炎藥,類固醇、甚至致癌藥(methotrexate),或接受青微胺(penicillamine)或金(gold)注射去緩解痛楚;無可避免地承受各種藥物的致病、致殘、甚至致命的副作用。 患者是否沒有選擇?請看以下三個病例,便知道希望在人間。 類風濕關節炎 Joyce自16歲開始患一種專家稱為「血清陰性」(sero-negative)的類風濕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),即是血液裏沒有類風濕因素的類風濕關節炎。其後的18個月,她每天須服食大量非類固醇消炎藥和止痛藥,才可以緩解非常嚴重的關節腫痛。疼痛幾乎滿遍所有關節,情況以早上最為惡劣,就連步行也十分艱難,上樓梯簡直是一場噩夢。 最令她父母擔憂和難以接受的是, Joyce的病情似乎只會惡化而沒有康復的機會,還極有可能導致她殘廢。幸好Joyce和M醫生的女兒是同學,他們才知道M醫生原來是「治本醫生」、「根治」關節炎專家。 對M醫生而言,過敏是大多數關節炎的元兇,尤其是驗血報告正常的那種。Joyce患的正是血清陰性類風濕關節炎。當Joyce告訴他自己雖整晚歇息,但白天還是昏昏欲睡時,M醫生差不多可以肯定Joyce患食物過敏導致的關節炎,因為疲倦是過敏的重要徵兆。 Joyce接受M醫生推薦:停藥及嘗試「排除飲食規律」(elimination diet)。一如M醫生所料,最初數天,不僅她的關節更痛,連頭痛、疲倦和背肌酸痛等症狀也嚴重起來。但在第七天,痛楚顯著退,她覺得自己已好了八成! 十天後,M醫生讓她嘗試吃一些最可能導致她過敏的食物,果然關節炎再次出現。但停食後,關節炎又消失了。這就證明,食物過敏導致關節炎,而非因為患者「缺乏」藥物所致! 退化性關節炎 Tom 58歲,在牧牛場工作多年。兩、三年前他全身關節開始腫痛,尤其是手指、手腕、膝、臀、肩等關節。他的家庭醫生和專家證實他患退化性關節炎(osteoarthritis)。服食非類固醇消炎藥、止痛藥及類固醇病情也無有改善,那些關節愈來愈腫痛和僵硬。 經過詳細諮詢後,M醫生給Tom嘗試一個「六天半飲食規律」。在開始停藥及「戒口」的首三天,一如M醫生所料,Tom的病情更差!但在第七天,他的關節炎竟然有九成好轉! 最困難的是找出哪種食物導致過敏。逐一嘗試後發現,飲自來水4小時後,手指關節開始腫痛,但是其他關節沒有問題;食用麥12小時後,所有關節都會腫痛,但停食三天後,腫痛全部消失;食麥芽24小時後,手指的關節都會腫痛,但停食48小時後,腫痛全部消失。 最有趣的問題是,Tom為何對水會產生過敏?原來Tom一直用濃縮氯水來消毒,因而對氯產生過敏! 這就證明,化學物過敏也可以導致關節炎! 無名關節炎 Ivy是一位瑞士裔英籍中年婦人,經常穿梭日内瓦和倫敦。在她諮詢M醫生之前,她已諮詢過幾位關節炎名醫,得出一個猶勝於無的確診病名——「無名關節炎」(non-specific arthritis)!隨後,她服食了15年類固醇,並在多個關節接受類固醇注射,才能緩解痛楚。最近5年,她的病情每下愈況,看不到一點康復的曙光。 透過排除飲食規律,M醫生發現她對橙、檸檬、西柚、醋和山莓產生過敏。終止進食這些食物後,她的關節炎好了七成,也毋需再服藥!最令他費解的是,還有什麼東西可以防止她的關節炎痊癒? 一次,她回日内瓦住所幾天後,她的關節炎竟然百分之百好了!她以為是延緩復原( delayed recovery)。回到倫敦,她急不急待通知M醫生。誰知道,在倫敦的家住了幾天後,病情又回復到她離開之前,即是只康復七成。 經過抽絲剝繭的盤問後,M醫生懷疑她可能對煤氣產生過敏,因為日内瓦的家不用煤氣,只用電器。果然,改用電器後,真的百分之百好了! 過敏導致關節炎 以上三個難以置信的病例顯示,食物和化學物過敏導致的關節炎,可以通過避免「致敏源」來治癒各類關節炎,而毋需終身服藥。 早在西元前100年,盧克萊修(Lucretius,99-55BC)已明確指出:一人的食物是人的毒藥(one man’s meat is another man’s poison)。這個真理一直被重視,直到制藥商主宰醫學界才被遺棄。取而代之的是:人病,是因為人體缺乏藥物!因此,令病人服藥、服多種藥、終身服藥,遂成為治標醫生的使命。 Dr. Michael Zeller是第一位致力於推廣「食物過敏導致類風濕關節炎」的醫生。1948年,他在著作《類風濕關節炎——食物過敏因素》(Rheumatoid Arthritis: Food Allergy as Factor)指出,戒食某些食物可以治癒類風濕關節炎;並指出,再次進食已戒的食物能引發類風濕關節炎。隨後的多個研究得出同樣的結果。可惜,用「戒口」醫治類風濕關節炎,對製藥商和治標醫生都沒有好處,因而棄用!眾所周知,痛風(Gout)是一種透過「戒口」可以預防的關節炎。既然痛風可以,其他關節炎當然也可以。 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…

各類關節炎痊癒個案 Read More »

痛風痊癒個案

痛風痊癒個案 尿酸的高低來判斷誰會患痛風? 很多人都知道痛風與尿酸有關,亦知道避免進食高尿酸食物可以預防痛風;但鮮為人知的是,雖然高尿酸症是痛風的指標,但只有一半痛風患者的尿酸超出正常上限。因此,我們不能根據尿酸的高低來判斷誰會患痛風,更不該處方降尿酸藥給每一個高尿酸的人,讓他們承受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。 筆者於「各類關節炎痊癒個案」的文章提及:人體如對某些食物或化合物產生過敏,可以導致不同種類的關節炎在身體任何一個或多個關節出現;但透過詳細詢問和排除飲食規律,可以確認「致敏源」及根治各類關節炎,而毋需終身服藥。  盧先生年近花甲:熱愛網球,是我的網球友中最關心個人健康的一位,無論大小不適都諮詢醫生;如對答案有所懷疑:便會多方請教,借以證實各方專家的意見一致,才會安心接受。 2008年秋天某日,他問:「伍醫生,有沒有根治痛風(gout)的方法? 「你沒有問過其他醫生嗎?」 「有,答案都是一樣:痛風是中、西醫都無法根治的疾病。」 「既然有了答案,何必問我?」 「聽說你教人預防疾病,或許有根治痛風的方法。」 「不是預防疾病,而是預防疾病的根源,才能治本。但你相信嗎?」 「我患了痛風二十多年,當然希望認識如何治本。說來聽聽。」 結晶體關節炎 關節炎的種類不下百種,而最為人熟悉的,反而是不被稱為關節炎的痛風。痛風的另一個名稱是結晶體關節炎(crystal arthritis), 因為患者的關節里含有尿酸鹽(urate),即尿酸(uric acid)的結晶體。結晶體的體積雖然微小,畢竟是佔據空間的沈澱物,足以令免疫系統作出激烈反應, 導致關節出現急性紅腫、劇痛的痛風。 痛風可以在身體任何一個關節發生, 令患者痛到坐立不安、難以安枕。最經典的部位是在大腳趾的大關節,佔一半發生率。男、女患者的比例約15:1,患者的年龄多在35與60歲之間,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。 很多人都知道痛風與尿酸有關,亦知道避免進食高尿酸食物可以預防痛風;但鮮為人知的是,雖然高尿酸症(hyperuricemia)是痛風的指標、但只有一半痛風患者的尿酸超出正常上限。即是说, 尿酸正常的人亦有可能會患痛風,而尿酸高的人卻不一定會。因此,我們不能根據尿酸的高低來判斷誰會患痛風,更不該處方降尿酸藥給每一個高尿酸的人,讓他們承受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。 高尿酸症的成因 「什麼觸發痛風?」盧先生繼續問 「理論很多,但沒有人知道真正答案。」 「尿酸是什麼?」 「尿酸是嘌呤( Purine)分解出來的最後一種化學物,然後經腎臟排出體外。」 「嘌呤是什麼?」 「嘌呤是地球上含氮最多的化學物。食物裏的DNA經消化後成為嘌呤。嘌呤經小腸吸收後被血液運送到肝臟,然後由肝細胞的黃嘌呤氧化酶(xanthine oxidase)分解為尿酸 「戒食高嘌呤食物便不會有高尿酸症。」 「錯!九成高尿酸症是由於腎臟的排尿酸機制出了問題。另一個成因是長期服食利尿樂。」 「改善排尿酸機制豈不是比戒口更重要?」 「對。這就是為什麼終身服食降尿酸樂不能根治痛風的原因。」 「什麼食物含嘌呤?」 嘌呤食物 高嘌呤食物包括肉類如牛肉、豬肉、肉汁;內臟如肝臟、腎臟、胰臟;魚如鳳尾魚、沙丁魚、鯡魚、鯖魚、扇貝;啤酒(酵母)、紅酒和白酒等。 中量嘌呤食物包括家禽、其他魚類和海鮮等。 植物含嘌呤量較低,包括蘆筍、西蘭花、菠菜、蘑菇、花生、青豆、扁豆、幹豌豆、蠶豆、燕麥片、麥麩、小麥胚芽、山楂等。 漫畫家吉雨雷(James Gillray 1757-1815)的經典痛的紅揰、痛漫(綱上图片) 藥物無效且有害 「什麼藥可以醫治痛風?」 「緩解痛楚的治標藥包括止痛藥、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s)及類固醇。常用的降尿酸藥有兩種:一是 Allopurinol(别嘌岭醇),另一是 Colchicine(秋水仙鹼)。前者抑制黄嘌呤氧化酶,令尿酸的產量下降,而後者則幫助腎臟排尿酸出體外。」 「它們有什麼副作用?」 「Allopurinol傷腎,會導致腎衰竭 。Colchicine傷肝,會導致肝衰竭。」 食物過敏致痛風 「你為何會患痛風?」我反問。 「所有醫生都說是遺傳。」 「既然是遺傳, …

痛風痊癒個案 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