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Close this search box.

admin

強直性脊柱炎不藥而癒?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

強直性脊柱炎不藥而癒?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一個使病情得以緩解甚至「康復」的參考病例 強直性脊柱炎又稱竹脊柱,醫學界對其起因迄今未完全了解,現在相信與免疫失調及遺傳因子有關,患者一般都要經過長期治療或終身治療。本文提供一個僅用補充營養素療法,使病情得以緩解甚至「康復」的病例,由於未得到醫學界普遍證實,本文僅供參考。 2011年11月5日,我接受廣州大學某個圑契的邀請,在聖誕節做他們的健康講座嘉賓。當時還沒有講題,直到出版社在12月12日給拙作命名後,便以書名《治本清源(1)不吃藥的健康智慧》為講題。由於講題吸引,那天聽眾特別多,包括醫科博士生及碩士生等。主持為我安排了翻譯,免得我用「標準香港普通話」悶死人。一書在手,講者和譯者講得流暢,而聽者也容易明白。 在問答期間,醫科學生提出很多問題,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:有沒有可信的病例?回答這個問題,我請了一位他們認識的同學LF做見證。那天的見證確實感人。我建議她寫下來。 翌日,我收到LF的電郵,闡述她患強直性脊柱炎(Ankylosing Spondylitis,簡稱AS)的痊癒見證。由於部分內容涉及宗教,筆者略作刪改,保留了當事人患病及治癒的過程,以求在讀者面前呈現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不用藥痊癒見證。以下是來函內容: 良藥不救命 有病不吃藥 我叫LF四川人,今年24歲,現就讀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,攻讀翻譯專業碩士。從生病到現在三年有餘,醫院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。 我從2008年下半年就開始出現生病的症狀,當時只有輕微的痛感,並未太過重視。從2009年3月開始,覺得右側臀部疼痛,嚴重時行動困難,甚至臥床不起。我曲折的求醫之路就此開始。 在確診前的一年多時間裏,我輾轉了多家醫院,拜訪了多位名醫。不同的醫生给予不同的診斷結果:腰椎間盤突出、坐骨神經痛、臀部神經卡壓。期間嘗試了各種辦法一一中藥、西藥、打針、輸液、封閉、牽引、針灸、推拿、拔罐、内服外敷中西結合,全部試遍。各種各樣的藥吃了很多,除了止痛藥有效以外,其他基本都不起作用。 開始的近兩年的時間是我最痛苦的時期。因我是右側疼痛,有超過一年半的時間我只能左側躺着睡覺,根本不能翻身,動輒一身冷汗。平躺就更不可能了,半分鐘不到就從腰一直痛到腳跟,夜間睡眠極淺。就這樣過了一年多,我覺得自己都快記不得「一覺睡到大天亮」是什麼滋味了。那時候我還在四川讀本科,醫生建議要睡硬板牀,但是學校沒有。睡地上的話又太涼,我只能把寝室裏的兩張長課桌拼起來,晚上往上面墊一床棉絮,就是我的硬板床,就這樣熬了一個學期。夜裏倒是不用擔心滾下來,因為我根本不能翻身。 再後來住進了醫院,又做了一系列的檢查。我記得當時有一項HLA-B27的檢查結果為陽性,我諮詢一位學醫的同學,問他這個「陽性」代表什麼。他告訴我大部分HLA-B27為陽性都有問題,這是強直性脊柱炎的一個特異性指標。我不懂他説的這個特異性指標是什麼意思,我問他要是我得的就是這個病會怎樣?他説:「那你就死定了!」我的心頓時就沉了下去。住了一段時間的院後,果真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。醫生給我的宣判是:治不好。 醫生告訴我,這個病不能治癒,只能控制,需要長期吃藥。我問醫生這個「長期」到底有多長?她説每天三次,飯後服用,一直吃就對了。我想,這個長期大概是要長到我不用吃飯的那天為止吧。從此我開始了一曰三餐與藥為伴的生活,直到2011年9月初,病情突然加重,再次臥床不起。我的心跌落到了谷底,我給遠在家鄉的媽媽打電話,我還沒哭她就先哭了。我不知道該怎麼辦。我有遵照醫囑按時吃藥,按時復診,醫生怎麼説我怎麼做,可為什麼還是這樣的結果呢?我看不到希望。 那時伍醫生剛來,於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向他諮詢。伍醫生聽了我的情況,介紹我去看他認識的一位很好的中醫師。這位醫師给我的結論是:不死的癌症!我一聽「不死的癌症」,瞬間覺得渾身的血液都凝固了。 求醫再次宣告失敗。那天下午,我的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。 後來伍醫生跟我講:「你看,現在中醫西醫都醫不好你。我有一個不一樣的辦法,就是不吃藥,補充營養素。你願不願意試一試?」為了鼓勵我,重振我消失殆盡的信心,伍醫生還給我舉了此法成功的例子。當時我並沒多想這是不是真的有效,我想的是:都已經是「不死的癌症」了,還有什麼好怕的。 我決定試一試。現在回頭看看,我覺得頗有一種絕處逢生的意味。到現在為止,我按照伍醫生的指導,每天補充營養素,已經堅持了三個月零二十天了。自從開始服用營養素到現在,以前一直吃的藥再也沒碰過。雖然偶爾還會覺得疼痛,但已經不需要止痛藥了,平躺着睡覺也愈來愈輕鬆,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不成問題,我感覺愈來愈好。 2011年12月26日 AS是一種慢性脊椎炎,導致患者的脊椎黏在一起,令脊柱硬直得像竹一樣,因此亦被稱為竹脊柱(bamboo spine)。考古學家在一個5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發現竹脊柱,證明這個疾病的歷史悠久;但醫學界要等到十九世紀才對AS有準確的描述。 患者的平均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,以男性居多;病發的平均歲數是23歲。關節痛和僵硬是AS的特徵。初時,中部或整條脊椎開始痛和僵硬,甚至牽連骶髂 關節(sacroiliac joint)。隨後的症狀只會愈來愈嚴重,而脊椎的硬化,令患者的身體變形、甚至畸形。最出名的例子,莫過於1858年被稱為奇妙畸形人(The Wonderful Invalid)的美國人Leonard Trask。他的AS在他墮馬後惡化到令他的下巴貼在他的胸膛上。四成的患者也患有眼疾如虹膜炎(Iritis)和色素膜炎(Uveitis)。 由於醫學界視遺傳為AS的唯一病因,以至AS研究者都按照發現基因的方向走。除了已知的HLA-B27基因,英國、澳洲和美國在2007年共同發現ARTS1和IL23R基因。這三種基因覆蓋七成AS患者。可惜的是,基因的發現對AS患者的醫治毫無幫助,因為沒有AS基因治療。患者只有無奈地終身服食止痛藥、非類固醇消炎藥、抑制免疫系統等藥去緩解症狀、延緩惡化。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卻也會令他們患更多病,以至需要服食更多藥去醫治衍生的那些新疾病。 不信者懷疑以上的見證是合理的。LF是筆者的第一個AS病人,也是筆者第一次用補充營養素療法來醫治AS。她的康復可能是巧合,但也有可能是營養素的功效。至於她的康復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我們只有拭目以待。 慢性關節病變容易忽略誤診 根據由強直性脊椎炎患者組成的本地註冊組織香港強脊會(Hong Ko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sociation)的網站指出,強直性脊椎炎(強直性脊柱炎)並非十分罕見的病,但這種病往往受到患者忽略甚至被誤解,誤將此病作其他病患治理,以致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而加重病情。 該網站指出,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、進展型中軸關節受累的關節病變,簡單來説,就是骨、關節及韌帶因慢性發炎而連合、強直、痛楚及失去活動能力。主要累及骶髂關節、髖關節、椎間、肋椎,而其他關節亦會累及。病徵主要是慢性背痛及僵硬,尤以早上較為嚴重,經過活動後,痛楚會減輕。其他的病徵還有體重減輕、容易疲倦、輕微發燒和夜汗等。眼睛、肺部及心臟亦是幾個會受影響的器官。 另據「維基百科」網站資料指出,西醫治療強直性脊椎炎以消炎止痛、控制病情和保護關節,即保持關節靈活性為主要方向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髖關節嚴重病變,造成骨性強直和癱瘓,可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,以恢復功能。 而中醫治療原則以袪風散寒、利濕通絡、活血化瘀、解毒消腫、補腎健骨為主,以達到調節整體的目的,惟針對不同病人,仍需辨證施治。 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

醫源性柏金遜病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

醫源性柏金遜病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 藥「去」病除見證 柏金遜病會令患者神經系統持續惡化,失去控制動作的能力,患者必須終生服藥,以延緩病情惡化。然而,有些柏金遜病的症狀卻是由藥物副作用引起,只要停服某些藥物,病情便會好轉,稱為醫源性柏金遜病。 2011年4月某日,我和朋友在中環馬車會共晉午餐。我坐的位置正好可以看到步出電梯的人,也可以聽到電梯門開關的聲音。當電梯門打開時,我偶爾也會望向電梯口,看看有沒有相識的人。 一次,當電梯門打開時,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電梯走出來。這個人滿頭白髮、身穿淺藍色毛衣、背佝僂着、步行緩慢得像拖着腳走,我幾乎可以肯定他患了柏金遜病(Parkinson’s disease,PD)。當下,我覺得那人好像是我一個40多年沒有見面的朋友。我第一個反應是,如果真的是他,為何衰老得這麼快! 好奇心催使我問經理:「你可認識那個身穿淺藍色毛衣剛進入酒吧的人?」 「不認識。」 「麻煩你去問他是否一位律師。」 「好。」 幾分鐘後,經理回來説那人的確是一位律師。於是我跟他去酒吧,走到律師的身旁問:「你是不是HJ?」 「是。」 「你認得我嗎?」 他望着我立刻説:「當然認得,你是Ken。」然後吿訴他旁邊的朋友:「Ken是我40多年前抵達倫敦後在一間YMCA的同房。」 我凝視這位老朋友,除了滿頭白髮外,雙眼突出(高甲狀腺症),每個眼珠都有一個藍圈(金屬中毒),嘴無法合攏,語言不清,還有些口水從嘴角流出來。當他和我握手時,他的手在顫動,顯然是患了PD。 PD令神經持續惡化 PD是一種使神經系統持續惡化的疾病,導致患者失去控制動作的功能。初期的症狀是一隻手不自覺地微顫,隨後手震逐漸明顯。失控的震動是PD的最顯著症狀,同時也是行動緩慢和僵硬的成因。 PD病人的親友,會發覺患者面無表情、言語不清、走路時雙臂停止擺動。這些症狀都會持續惡化。到了晚期,患者的認知漸失、出現老年癡呆症狀。其他症狀包括失眠和情緒化。患者大多在50歲以上,但有年輕化的趨勢。 現代醫學無法治癒PD,因為「病因不明」,以至患者必須終身服藥去延緩惡化,飽受疾病和藥物副作用的煎熬。 然而,事實並非必須如此;只要「用心」去尋找致病的根源,有些PD是可以康復的,如砷中毒(Arsenic Poisoning,見本刊2010年9月號〈柏金遜病不藥而癒個案〉一文)及醫源性柏金遜病(Iatrogenic Parkinson’s disease) 「你患柏金遜病多久了?」 「兩三年。10年前我患甲狀腺病,現在還有三高——高膽固醇、高血糖、高血壓,每天都要服用8種藥。」 留意到他正在和朋友談公事,我説:「不打擾你了,下次來我醫務所再詳談。」 「一定會,明天下午到你的醫務所。」 翌日,HJ帶了一份兩寸厚、整整齊齊的病歷和報吿來到醫務所。 「你什麼時候開始患甲狀腺病?」 「2001年。」 「什麼時候開始患高血壓?」 「已十多二十年了,一直都有服藥。」 「什麼時候開始患高膽固醇、高血糖?」 「2007年。」 「什麼時候開始患柏金遜病?」 「2008年。」 「現在情況如何?」 「連簽支票也沒辦法。」 「現在服什麼藥?」 他給我一張清單,包括每日一次Lipitor 10mg、Folic acid、Janumet 50/500mg、Tredaptive lg/20mg、Exforge10/160mg、Cartia 100mg、Sinemet50/200mg及Requip 4mg。 醫源性疾病:醫療不當致病 「我相信你也知道這些藥都有副作用。」 「知道又有什麼用,難道可以不服用嗎?」 「我懷疑你的柏金遜病與藥物有關。」 「藥物副作用引起柏金遜病?」 …

醫源性柏金遜病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 Read More »

心臟科醫生是怎樣幫你?

心臟科醫生是怎樣幫你? 譁眾取寵還是揭開真相? 心臟病是本港主要「殺手病」之一。為了「預防」突發心臟病,心臟科醫生往往建議患者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,以及長期服用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,但這是患者無奈的選擇,還是不合邏輯的謬誤? 2009年,當我在網上發現Is Your Cardiologist Killing You ? 一書(暫時還沒有中文譯本,筆者姑且將之譯為《你的心臟科醫生是否正在殺你?》),我對書名的即時反應是,作者若不是譁眾取寵博人買書,便是擁有揭開真相、不怕得罪心臟科醫生的無比勇氣。 醫生見證停藥治癒慢性痛症 閲畢該書後發現,作者不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,還經歷過被不同科的「治標」專家誤診其「慢性痛症」,而導致她接受了20多次不必要的手術,並承受了各種藥物的副作用,險些令她殘廢! 這位作者自從接受了一位「治本」醫生的簡單「不吃藥」療法後,她的「慢性痛症」再也未曾復發。她的見證發生於20多年前。自此,她不斷鑽研和宣揚「治本醫學」,不少醫生因而效法。身為基督徒、醫生和受害者,難怪她充滿信心和正義感去揭發醫學界的種種謬誤! 心臟科醫生兩同窗的遭遇 至於你的心臟科醫生是否正在「殺你」,請參考以下的真實個案: 2011年11月7日,DL來到醫務所,諮詢有關冠心病的治本方法。DL是一名50歲出頭的成功商人,目光呆滯,皮膚乾燥、缺乏光澤,神情無精打采,毫無生氣。不過,言談間他仍強露些許笑容,對於自己的情況似乎已作最壞打算。 「DL,我有什麼可以幫你?」 ▲手術「預防」心髒病發是治標不治本(法新社圖片) 「我想知道做了心贜搭橋手術後,是否還可以接受螯合治療(Chelation Therapy)?」  「你何時接受搭橋手術?」 「今年7月。」 「4個月前?」 「對,在伊利沙伯醫院。」 「搭了幾條?」 「3條。」 「為什麼不做通波仔和支架?」 「心臟科醫生説,窄了的位置不適宜植入支架,建議搭橋手術。」 「現在怎樣?」 「好了3個月,但到9月中,氣促和心絞痛又再出現。」 「有多嚴重?」 「剛從中環地鐵步行上D2出口的樓梯,我便需要停三次才到地面。」 「你可知共有幾級樓梯?」 「不知道。」 「32級。沒有服藥嗎?」 「當然有。2008年已開始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」 「通波仔」防惡化 不合邏輯 「醫生有什麼好建議?」 「他説三條移植的動、靜脈都窄了,建議通波仔。我覺得不合邏輯,因為當初他説我不適宜通波仔,我才接受搭橋手術,現在卻建議通波仔!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。正在考慮期間,一位朋友推薦我看你翻譯的那本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(Bypassing Bypass Surgery),我才知道有這個治本療法,所以前來查詢。」 DL的經歷,正好反映現代醫學無法預防粥樣斑塊的形成和惡化,因此不能預防心臟病發作;也反映患者的無奈心態。話説七十年代,DL和兩位同學在英國曼徹斯特中學畢業後,分道揚鑣。其中一位成為心臟病科專家的C醫生,經培訓後回港行醫。DL和另一位同學M君很自然地視C醫生為他們的醫學顧問,而C醫生也樂意照顧這兩位老同學。 同人不同命 事有湊巧,2008年期間,DL和M君都到老友的醫務所做跑步機(treadmill)檢查,繼而往醫院做CT64。結果顯示,他們兩位的幾條冠狀動脈分支都窄了,需要通波仔或搭橋手術,以及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去「預防」心臟病發。 事實上,很少患冠狀動脈變窄的患者,能避過通波仔或搭橋手術的厄運;當然,心臟科醫生的老友DL和M君也不例外。為了令DL和M君信服他的建議,C醫生推薦他們去見中文大學的教授同學。教授的判斷是,M君可以接受通波仔,而DL則只適宜接受搭橋手術。結果,M君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,接受了治標不治本的通波仔,並開始終身服食有害無益,不能預防心臟病發的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一年後,M君在家中 猝死。 ▲手術「預防」心髒病發是治標不治本(法新社圖片) DL的命運則可謂峰迴路轉。通波仔,他可以接受;但要劏開他的胸膛去做搭橋手術,尤其是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,他絕對不能接受。C醫生只好建議他開始服食副作用多多、且不能預防心臟病發的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對DL來説,正是拖得就拖。不過,DL還是逃不了搭橋手術的厄運! 2011年初,DL開始患氣促和心絞痛,而且愈來愈嚴重,終於在7月中接受了搭橋手術。手術後他的症狀果然消失,但不到三個月,氣促和心絞痛症狀又再次出現,且每下愈況,服藥也於事無補。更令他摸不着頭腦及氣憤的是,C醫生竟然建議他接受通波仔!DL的邏輯是:通波仔要是有效,M君也不致猝死! 「C醫生知不知道你來這裏?」 「知道。」 「他有什麼意見?」 「當然不高興,但除了叫我小心外,他還可有什麼好建議?我已依足他的指示,在沒有任何症狀下,服食了近三年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。當症狀出現時,已證明藥物不能預防冠狀動脈裏的粥樣斑塊持續惡化。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,我只有依他的建議,接受搭橋手術和繼續服食無效的藥物。」 「為什麼你不接受通波仔?」 「要是通波仔有效,M也不會在通波仔一年後便猝死!這就證明,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、以及通波仔和搭橋手術只能治標、不能治本!」 「看了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你有什麼意見?」 「我建議你加插多些圖片,讓讀者容易明白。」 …

心臟科醫生是怎樣幫你? Read More »

分享成功「戒藥」者的喜悦

分享成功「戒藥」者的喜悦 一位糖尿病、高血壓、痛風患者的見證 一位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壓和痛風的72歲長者,因為長期服藥,體內重金屬嚴重超標,導致濕疹便秘,令他痛苦不堪。經過螯合治療後,症狀明顯好轉,並願意寫下見證,分享「戒藥」的好處。 筆者於「心臟科醫生是否正在殺你?」的文章提及: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,不管在通波仔、搭橋手術之前或之後,都不能預防冠狀動脈持續收窄;因此,患者只能束手無策地等待心絞痛、氣促等症狀、甚至心臟病發的隨時來臨,這正反映終身服藥制度不合邏輯! Is Your Cardiologist Killing You? (暫譯《你的心臟科醫生是否正在殺你?》,見本刊423期)一書的作者羅傑斯醫學博士,在過去30多年不斷地鑽研和宣揚治本醫學。她透過審查成千上萬的醫學研究報吿,不但證實製藥商主導現代醫學,因而導致無數患者必須終身服藥這個事實;還提供了各種「不吃藥」的治本方法,其中包括「戒藥」! 作者在該書的序裏,引用《新英倫醫學期刊》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)的一篇文章指出:在制訂醫療方案的決策者——醫生「專家」中,超過87%恰巧得到製藥商各種財務上的利益,包括研究基金、講學報酬、高薪顧問職位等。許多研究顯示:在醫學界裏,龐大的利益衝突無處不在,而透過贊助所得出的正面研究結果,都是對贊助商有利的。 長期服藥,愈服愈弱 言下之意是,終身服藥制的最大得益者顯然是製藥商,因為只有他們才有用之不盡的資金去贊助醫學院的種種研究項目;而最大受害者當然是普羅大眾,因為醫學院培訓出來的醫生只會用藥治標,不懂治本。他們的病人除了必須終身服藥外,還要服食更多藥物去醫治那些因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,即醫源性疾病(見本刊422期),導致他們的身體愈來愈弱,因而必須服食更多藥物去醫治那些醫源性疾病。一個無了期的服藥制度! 如果你是長期服藥者,不妨參考一下這個真實個案。 2011年8月24日,李先生來到筆者醫務所看皮膚病。事實上,幾個月前李先生的太太已來過醫務所,首先諮詢有關她自己的抱怨,然後提及丈夫的「濕疹」。 「伍醫生,我在《信報財經月刊》閲讀過一篇你根治濕疹的文章,不知道你的方法對一個70多歲的人是否有效?」李太問。 「那就要看他為何患濕疹了。皮膚科醫生有什麼意見?」 「一些説是過敏,一些説是壓力,但總是醫不好。」 「他為什麼不自己來。」 「他不相信你可以醫好他。」 「那我也沒有辦法。我建議你買一本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給他參考,如果他認為合理才來。」 「已買了。」 自我增值的患者 不知道李太到底怎樣説服李先生的,但一位看起來年近80的72歲老人,終於坐在我的醫務所裏。 「伍醫生,我細讀了你翻譯的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一書,但在書裏並沒有發現治癒濕疹的個案。你能醫好我的濕疹嗎?」他一邊説,一邊用懷疑的眼神凝視着我,而雙手卻不停地在身上抓來抓去,像孫悟空上身,痛苦形於色。他的雙手、前臂和面孔都顯示着被抓傷的新、舊疤痕。 詳細聆聽他的病歷後,我發現李先生是一位頗有醫學常識的人,對自己的疾病和所服的藥物似乎暸如指掌。李先生是印尼華僑,1976年來香港。過去10年他飽受疲勞、混身乏力、意志低沉的困擾,似乎對生存都覺得失去意義。 「依我之見,你的濕疹與你的藥物有關,你吃太多藥了!」 「6種藥都算多?我患這麼多病,怎可以不服這麼多藥?」 「其實,你患病的原因並非因為你體內缺乏藥物,因此服藥不能醫好你的病。」 「有道理。那麼我的病是什麼引起的?」 「你的所有問題都是與動脈有關。」 「糖尿病、高血壓、痛風都與動脈有關?」 「對。信不信由你。」 「我的動脈出了什麼問題?」 ▲長期服藥有害無益(彭博圖片) 「你不是説你看過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嗎?」 「老實説,有些地方還需要你指點。」 「我這裏有幾篇曾在《信報財經月刊》刊登過有關糖尿病和痛風的文章,你回家看看,就更容易明白。」「現在我該做什麼?」 「先檢查你體內的重金屬,然後等報吿回來再為你建議醫療方案。」 後來報吿證實,他的重金屬嚴重超標。李先生決定接受我們的治本方案。以下是李先生的原文見證,筆者沒有刪改。 切身的見證 本人姓李,年逾70,是伍志堅醫生的病人,現正在他的診所接受螯合治療。 本人曾於1992年8月去作身體檢查,才開始發現患有糖尿病(155gm/dt,正常70N120) 及尿酸偏高(12.2mg/dt,正常3.4N7.0) ,至1993年底於大陸山東工作,因工作壓力大,血壓高升,達165/100,住進醫院輸液兩周。1996年9月,又住進香港律敦治醫院深切治療部,期間作過心血管造影手術,有3條動脈血管收窄約40%,醫生説可暫不作通波仔手術。從此各種藥物一直離不開身。但高血糖、高血壓、胸悶氣促,反反覆覆,總治不好。一停藥就出現毛病。尤其血糖總降不下來,空腹血糖14mmot/L,甚至達21.5mmot/L;HbAlc(糖化血紅蛋白一一 平均血糖值)達11.8%(正常值7.5%), 前後達20年之久。後期由於長期服藥,造成皮膚過敏,濕疹、長紅斑,痕癢難忍,全身不少部位皮膚都抓傷了,痛苦不堪。 通過朋友介紹,買了由伍醫生翻譯、美國埃爾默•克蘭頓醫學博士所著 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一書,於2011年9月底開始在伍醫生開設的診所接受螯合治療的療程至今。在八次針療開始,皮膚痕癢消失,紅斑,抓傷斑痕漸退。過往習慣性便秘也改善了,以前2至3天大便一次,現平均每天一次,宿便也排除掉了。睡眠好了,精神充沛,臉上黑斑淡化,人也變年輕了。一年前,空腹血糖13.8mmot/L,現在是6.6,HbAlc 11.8%,現在是6.4%,血壓恢復正常,不用再吃降壓藥了。這些改善確屬螯合療法的良好效果。在此我樂於向大家分享及見證。 此外,我特別要向大家推介伍醫生本人所著的 《治本清源1-不吃藥的健康智慧》一書。這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「非傳染性退化病」的預防醫學理論和許多實際病例。它讓你認清導致慢性退化病的根源,如何根治及預防,以及講伍醫生本人的使命感,如何由一位「治標醫生」轉變為「治本醫生」的故事。總之是一本難見到的好書,願大家共賞。 …

分享成功「戒藥」者的喜悦 Read More »

治本療法縮小粥樣斑塊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

治本療法縮小粥樣斑塊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 真的能縮小粥樣斑塊 粥樣斑塊不會在健康的動脈內形成,要預防粥樣斑塊,先要預防動脈受損。理論上,沒有鈣化的粥樣斑塊是有可能縮小的,透過改善新陳代謝,可達到治本的目的。 「膽固醇黏在動脈內皮上形成粥樣斑塊,導致冠狀動脈內腔收窄」這個謬誤,根深柢固,深入民心,以致普羅大眾視膽固醇如毒物,對含膽固醇食物敬而遠之。有些人以不吃含膽固醇食物而自豪,以勸人不吃含膽固醇食物為使命;有些甚至為自己的膽固醇正常而驕傲。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不知道膽固醇對人體有多重要,更不知道「人體缺乏膽固醇就會生病,沒有膽固醇人就會死」這個事實! 既然膽固醇如此重要,為何醫生總是勸人、甚至逼人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?答案盡在不言中(見本刊7月號〔424期〕)。至於那些積極推廣「膽固醇愈低愈好」概念的製藥商和醫生,簡直是草菅人命。 動脈受損才是禍根 如果服食降膽固醇藥可以預防心臟病發,則心臟病的發病率理應下降;而所有醫生應該從善如流,終身服食降膽固醇藥。但事實吿訴我們,時至今日,心臟病一直是發達國家的頭號殺手,且趨年輕化;而願意終身服食降膽固醇藥以樹立榜樣的醫生,可謂少之又少! 筆者在本刊多次指出,粥樣斑塊是在動脈內皮的「背後」形成,而形成粥樣斑塊的先決條件是動脈受損。換言之,粥樣斑塊不會在健康的動脈內形成。因此,要預防粥樣斑塊的形成,先要預防動脈受損。 治本療法,包括螯合治療,是唯一可以預防動脈受損的方法。至於這些治本療法是否可以縮小已形成的粥樣斑塊,請參考以下的真實個案。 重視邏輯的患者 2011年9月14日,何先生來到醫務所,諮詢有關他的冠狀動脈收窄的問題。 「我想知道螯合治療是否可以縮小粥樣斑塊。」 「你認識螯合治療?」 「我在你的講座和你見過面,還買了一本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。」 「不好意思,我真的忘記了。哪個講座?」 「一年多前的會計師講座。」 「你是會計師,對嗎?」 「對,已退休。該書好像沒有説明螯合治療可以縮小粥樣斑塊,所以我特來問個清楚。你有沒有粥樣斑塊縮小的成功個案?」 「沒有。事實上,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。」 「我的冠狀動脈的確是窄了,如果接受螯合治療,我怎知道有效?」 「你的症狀會改善。」 「我什麼症狀都沒有。沒有心絞痛,也沒有氣促。」 「你的冠狀動脈窄了多少?」 「2004年體檢後,家庭醫生指出我的肺X光片顯示一個影子,可能是冠狀動脈裏的粥樣斑塊,建議我去諮詢心臟科醫生。2005年我見了心臟科醫生。他建議我做CT64。2005年3月8日的報吿顯示,我的LAD冠狀動脈某處窄了不足50%,毋須通波仔。」 「有沒有建議你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?」 「沒有,因為我的膽固醇正常。」 「少有。」 「難道膽固醇正常也需要服食降膽固醇藥?」 「你沒有聽過膽固醇愈低愈好嗎?最理想是低到1.8!」 「豈不是每個人都要服食,不合邏輯!」 「你的心臟科醫生有什麼建議?」 「注意飲食,多做運動。現在我每天步行五公里。」 「效果如何?」 「什麼感覺都沒有,好的沒有,壞的也沒有。但是,為了想知道自己的粥樣斑塊有沒有惡化,我在2008年5月20日再做一次CT64。報吿顯示那段冠狀動脈窄了53%。證明了注意飲食、多做運動都不足以預防粥樣斑塊持續惡化。所以我才考慮接受螯合治療。」   「心臟科醫生沒有建議通波仔嗎?」 「我知道當冠狀動脈窄了超過50%,大多數心臟科醫生都會推薦通波仔或建議動脈造影,但他沒有。不過,即使他建議,我也不會接受。」 「為什麼?」 「我知道通波仔不能治本,有些朋友通完又要再通,或需要搭橋手術。」 ►改善新陳代謝才是治本良方(法新社圖片) 「動脈造影又有什麼問題?」 「我知道有些心臟科醫生會在動脈造影期間建議通波仔。肉在砧板上,大多數病人都不敢拒絕。」 「你想我怎樣幫你?」 「我想試一個療程,然後再做一次CT64,看看粥樣斑塊會不會縮小。」 「以身試法?」 「根據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一書,螯合治療可以預防慢性疾病,因此,即使粥樣斑塊不能縮小,應可保健,何樂而不為?」 治本療法可以抗衰老 何先生年過60,身高體胖,面色好,健談,中氣十足,分析能力強,喜歡閲讀有關醫學常識的書籍,因此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;不過他還是擔心,一旦潛伏在冠狀動脈裏的粥樣斑塊觸發心臟病發。 像何先生這樣關心個人健康的人愈來愈多,他們透過閲讀,更多認識治本的醫學常識,思考合乎常理,分析亦具邏輯推斷。 15次治療後某日,何先生問:「伍醫生,為什麼認識我的人都説我的氣色比以前好,看起來比以前年輕?」 「你忘記了治本醫學是以自由基導致衰老理論為基礎。透過治本療法,你的抗氧化功能上升,而自由基構成的損毀相應下降,因此你細胞衰老的速度也緩慢了。」 …

治本療法縮小粥樣斑塊 | 螯合治療 EDTA Chelation Read More »

濕疹類固醇治不好,戒口治好

濕疹類固醇治不好,戒口治好 點解濕疹治不好? 濕疹難醫的其中一個原因,是一般患者並不知道所有含牛奶的食品都不能吃,以致他們的濕疹經常復發。堅持戒口是根治濕疹的主要治本方法。 每個服食類固醇的患者,不論所患是濕疹與否,都應該清楚認識,類固醇是抑壓人體免疫系統的毒藥,它會使人體免疫系統失去正常的自然反應能力,從而達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。請謹記,因長期服食類固醇而產生的新疾病,極可能比原有的疾病更嚴重,導致病人必須服食更多毒藥去醫治那些新疾病! 濫用類固醇 少女俏臉變圓 不幸的是,類固醇已成為控制濕疹的不二法門。難怪有人形容,濫用類固醇的西醫為「有牌殺手」、非法應用類固醇的中醫為「無牌殺手」!如果你是濕疹患者,以下的個案值得參考。 2011年5月11日,LW小姐來到醫務所,查詢有何方法治癒她患了十多年的濕疹。當她身穿校服獨自進入診症室,我詫異地問:「沒有家人陪你來嗎?」 「沒有。剛剛放學便自己走來。」 翻看她填妥的應診資料,才知她未滿15歲!但她個子頗高,發育健全,談吐淡定,沒有一點害羞,予人天不怕地不怕的印象。倘若換上便服,誰能猜得到她只是一名中二學生!任何醫生看見她月亮似的圓臉(moon face),都可以肯定她長期服食和抹搽副作用多多的類固醇;看見她新、舊皮膚斑痕遍布全身,不難確診她患有濕疹。「LW,你什麼時候開始患濕疹?」 「據我媽説,我自小就有濕疹。不知看過多少皮膚科醫生、食過多少藥。中、西醫都看過,時好時壞。最有效的是服食類固醇,但停藥不久又再復發。現在知道類固醇的害處,已盡量避免。」 「現在怎樣?」 「差不多全身都有。」她站起來,一邊説一邊拉高兩隻衣袖到肩膀,顯示她上肢的濕疹,然後拉高裙到大腿,顯示下肢的濕疹。護士帶她到另一個房間給她的濕瘆拍照,包括面孔和四肢。 「有沒有其他症狀?」 「鼻敏感。哥哥姐姐都有。」 「現在吃什麼藥?」 「白天痕癢就搽類固醇藥膏,晚上痕癢到不能入睡便服用Piriton(抗過敏藥)。有時也吃中藥。」 「西醫生有沒有叫你戒口?」 「有,戒吃貝殼類。」 「中醫呢?」 「戒吃牛肉、鵝、蝦、蟹。」 「你的嘴唇乾到破裂,肯定飲水少。大便多少天一次?」 「三、四天一次。」 「誰叫你來找我?」 「媽媽的一個朋友在《信報財經月刊》看到一篇有關根治濕疹的文章,叫我來試試。聽説是一種什麼都不能吃的diet(節食方法)。」 「不是什麼都不能吃,而是只可以吃某些食物的elimination diet(排除飲食法)。」 「那我可以吃什麼?」 「我相信你不用試elimination diet。」 「你有更簡單的diet?」 「你還是嬰兒時是飲人奶還是飲牛奶?」 「不知道。」 「打電話給你媽問問。」 「好。」她立刻拿起手機問,答案果然是牛奶! 「我懷疑你的濕疹與牛奶過敏有關。」 「我已很久沒有喝牛奶,不可能是牛奶過敏。如果真的是牛奶過敏,為什麼我諮詢的皮膚醫生沒有一個説是牛奶過敏?」 「我的意思是指所有含牛奶的食品,包括蛋糕、西餅、雪糕、餅乾、芝士等。你喜歡吃什麼?」 「麥當勞漢堡包和奶茶。」 「有芝士,奶茶有奶,你的過敏怎會好?」 「一點點也有問題?」 「對某些敏感的人,一點也不可以吃。」 「那我該怎辦?」 「試戒牛奶、奶類食品、糖和穀麩蛋白一個月。」 「穀麩蛋白是什麼?」 「穀麩蛋白是穀物的表皮,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。穀麩蛋白過敏會引起濕疹。」 「我不知道什麼食物含有穀麩蛋白。」 「戒穀麩蛋白並不容易,因為穀麩蛋白已被用作添加劑,加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食物裏。」 ►戒口後LW手上的疤痕已經轉淡(作者提供) 「那我該怎辦?」 「先戒奶類食品和糖,如沒好轉才戒穀麩蛋白。」「戒奶類食品我明白,為什麼要戒糖?」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,尤其是對一個沒有多少醫學常識的患者。事實上,一般人根本弄不清楚敏感和過敏的分別。 一字之差 敏感過敏有分別 敏感是人對某種事物的特別感受,繼而產生其他人不會有的反應。換言之,沒有特別感受,沒有反應,也就沒有敏感。敏感產生的反應可以輕微到患者沒有任何不適;但也可以嚴重到患者出現過敏性休克,甚至死亡。嚴重的敏感稱為高敏感症。高敏感症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2540年前,埃及法老王被黃蜂針後,對毒液產生高敏感症致死。 過敏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致敏源產生的反應。任何導致人體產生過敏的物質,如花粉、動物毛、塵埃、塵蟎、食物、化學物等,都稱為致敏源。反應可以在人體不同的部位產生不同的症狀,如在皮膚產生痕癢(濕疹)、在鼻子出現流鼻水(鼻敏感)、在氣管觸發氣促(哮喘)等。 醫學界對過敏的定義,一直存有分歧。理論上,某人只要一次對某致敏源產生過敏,他一生都會對這 …

濕疹類固醇治不好,戒口治好 Read More »

沒有粥樣斑塊的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

沒有粥樣斑塊的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一位牧師的痊癒見證 一般人都以為,粥樣斑塊增長,是導致冠狀動脈內腔收窄的唯一原因。事實上,沒有粥樣斑塊的冠狀動脈病一樣可以觸發心絞痛、心臟病發甚至猝死。 很多人知道,心絞痛是由於冠狀動脈內腔收窄而導致心肌缺氧所產生的痛楚,並以為粥樣斑塊在冠狀動脈裏增長是導致內腔收窄的唯一原因。但事實並非如此。沒有粥樣斑塊的冠狀動脈病一樣可以觸發心絞痛、心臟病發甚至猝死。 心絞痛查不出問題 群醫束手 請參考以下的真實個案:2012年1月4日,HX打電話給我:「Dr.Ing,你一定要救郭牧師,他病得很嚴重。」我不清楚HX為何總是要以Dr.Ing稱呼我。 「要是嚴重,你還是送他去醫院好了。」 「我是指他的病情嚴重,但表面上看不出來。」 「他患什麼病?」 「應該是冠心病。」 「沒有見過心臟科醫生嗎?」 「加拿大有,香港還沒有。」 「我建議他先諮詢心臟科醫生的意見。」 「我帶他來見你再説。」 下午HX和郭牧師來到醫務所。 「Dr.Ing,郭牧師。」HX介紹。 「伍醫生,你好。」 「牧師,你好,請坐。」 郭牧師高大威猛,面帶笑容,哪裏看得出他有病。 「郭牧師,我怎樣可以幫你?」 「我也不知道你能不能幫我。」 「説來聽聽。」 「26年前我離開香港,移民加拿大,在那邊開拓事工。間中也回來香港。這次決定回流,目前在建道神學院任職。」 「回流是一個大決定。」 「沒有法子,身體出了問題,在溫哥華又醫不好,醫生建議我減壓。年紀大了,覺得是時候回國做些事工。」 「你只有50多歲,怎可以説年紀大。你患的是什麼病?」 「到現在,還沒有醫生可以肯定我患的是什麼病。」 「那就奇怪了,説來聽聽。」 「大約半年前某日,我的心口突然痛起來,血壓飆升到220/150,差點暈厥。」 「很明顯,你患的是心臟病發(heart attack)。」 「醫生也是這樣説。他們安排為我通波仔。誰知,冠狀動脈造影顯示,冠狀動脈裏竟然沒有粥樣斑塊!也沒有窄,毋需通波仔!他們不能解釋我為何會患心絞痛。」 吃藥無助預防 體力大不如前 「出院後服食什麼藥?」 「一直都在服食降血壓藥、降膽固醇藥、薄血藥和阿士匹靈。自從出院後體力大不如前,很容易疲勞,走快點也氣促。最明顯的是,步行上山去神學院那段路,中途也要停三次,休息一會才能繼續前進。」 「有否問醫生為何要服食這些藥?」 「他説可以預防心臟病發。我問做藥劑師的兒子,他説一定要吃,因為很多人都在服食這幾種藥。」 本欄讀者應該知道,這些藥都不能預防心臟病發和中風。要是可以,心臟病發和中風就不會一直高據在富有國家的殺手榜了!尤其是郭牧師的冠狀動脈裏根本沒有粥樣斑塊。很明顯,郭牧師的心臟病發與粥樣斑塊無關! 「郭牧師,吃了幾個月藥,你覺得怎樣?」 「我的胸部還是經常隱隱作痛。我擔心心臟病發再次復發。」 「你不信那些藥嗎?」 「醫生既然説不出致病的原因,這些藥又怎能醫好我?」郭牧師很有邏輯地分析。 「你不是説你的兒子也同意嗎?」 「藥劑師又不是醫生,連醫生也不清楚我為何患病,他哪裏知道這些藥是否可以幫我。我根本不接受『藥物多人服食就代表有效』的邏輯。」郭牧師再次顯示他的分析能力。 郭牧師並非等閒之輩。他自小在龍蛇混雜的「紅番區」成長,所見所聞的壞事,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。當他蒙呼召去讀神學,他的志願是到罪人之中傳福音。畢業後,他決定去監獄傳福音,因為那裏的罪人最多,也是最需要傳道人的地方。 「HX,你是怎樣認識郭牧師的?」 「我教會的黃牧師原來是郭牧師的好友。過去26年,郭牧師每次回來香港,由於停留時間短促,都未及通知黃牧師。今次回流,他第一時間通知黃牧師,黃牧師才知道他是因患病回流香港。黃牧師知道我認識你,於是叫我帶郭牧師來請教你。」 HX是一位非一般的傳道人。當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,他給我的印象是,髮型突出,聲線洪亮,分析能力一流。認識後,才知道他曾是某電台的製作總監,退休後全職傳福音。最令他自豪的,竟然是他兩次申請讀神學都被拒絕!第一次在他大學畢業後,另一次在他任職期間。他坦誠吿訴我,要是他在神學院畢業,他的傳道模式便會被規限,只可以傳「八股」福音,不能自由發揮,更遑論傳「入世」福音了。現在他到處傳福音,包括在香港和內地的監獄和戒毒所,也在我的醫務所裏! HX帶郭牧師來我的醫務所並非無因。筆者在本刊6月號(423期)〈心臟科醫生是否正在殺你?〉一文中,描述過DL的痊癒個案。 話説有一天,HX和DL剛好同在一間雙人房接受治療。HX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傳福音的機會,也不放棄聆聽患者陳述復原的見證。我不知道他們交流的過程,只知道HX對DL的見證深信不疑,即使難以置信;而DL卻從此相信自己的康復並非偶然,亦願意為自己的痊癒做見證。黃牧師清楚DL的個案才敢推薦。 戒藥義無反顧 無信心難治病 「郭牧師,我從來沒有遇過沒有粥樣斑塊的冠狀動脈病。」 …

沒有粥樣斑塊的心臟病發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Read More »

西醫手腳麻痹 
藥「去」病除見證

西醫手腳麻痹 
藥「去」病除見證 戒藥 + 治療真的有效? 一位退休家庭醫生,接受心臟手術後長期服藥,結果導致手腳麻痺,接受螯合治療後,麻痺依然,後來他自願停服防血小板凝聚藥,手腳麻痺竟不藥而癒。 2012年2月22日,利先生來到醫務所諮詢有關他的疑慮。 「利先生,我有什麼可以幫你?」 「我看了你那本書,覺得很有道理。」 「哪一本?」 「《不吃藥的健康智慧》。」 「怎樣幫到你?」 「讓我知道我所患的病是與藥物副作用有關。」 「你患什麼病?」 於是,利先生從一個黃信封抽出一張寫滿英文字的白紙,述説起他的遭遇。 精神壓力大 心臟出毛病 「2007至2009年,我在法國醫院留醫兩次。每次都是與精神壓力有關。2011年2月某日,我突然感覺胸口痛,有點翳悶,我懷疑是心絞痛,於是立刻去法國醫院就醫。透過CT顯示,我的冠狀動脈窄了75%。心臟科醫生建議立刻通波仔和植入支架。當下我毫不猶豫地接受他的建議。通波仔和植入四個支架後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再沒有重現。我相信自己得|到最好的治療,放下了心頭大石。 「自此,我每天必須服食Cartia(鈣通道阻塞劑)、Pariet(胃藥)、Lipitor(降膽固醇藥)和Plavix(防血小板凝聚藥)。開始服食時不覺得怎樣,但三個月後,便發覺自己容易疲倦、周身無力、肌肉酸痛。漸漸地感覺手腳開始麻痹,而麻痹的感覺不斷向上移,間中亦有眩暈,非常難受。 「在《信報財經月刊》閲讀你的文章後,我懷疑那些毛病可能是降膽固醇藥的副作用,於是鼓起勇氣,從9月開始停服Lipitor。」 「你夠瞻停服降膽固醇藥?」 我的膽固醇不高,但是那些毛病實在令人太難受了,所以決定停服Lipitor試試看。開始時什麼反應也沒有,但幾個星期後開始感覺到那些症狀漸漸消失,三個月後差不多全部消失了;唯一沒有改善的是手痹腳痹。我懷疑可能是腦動脈窄了,於是去諮詢神經科醫生。MRI顯示一條腦動脈窄了70%。」 「神經科醫生有什麼建議?」 「沒有什麼建議。很明顯,我的動脈退化已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。我的手腳麻痹是否與我的周邊動脈退化有關?」 「你的手腳麻痹像神經退化多於動脈問題。」 「不管怎樣,螯合治療能幫我嗎?」 「對你的動脈病肯定有幫助。」 「但對我的手腳麻痹有幫助嗎?」 「很難説。」 退休名醫 求助螯合治療 「老實吿訴你,我也細讀了《預防搭橋通波仔》一書,知道長期服藥、通波仔和搭橋手術都不能預防粥樣斑塊惡化;亦相信治本療法可能是我的唯一選擇。現在我想問:螯合治療對已接受了通波仔和搭橋手術的患者是否一樣有效?我已在網上搜索過有關螯合治療的正、負面資料,因此希望你能給我一點意見。最好能讓我和那些接受過螯合治療的患者溝通,聆聽他們的體驗。」 利先生的要求出乎我意料。我一邊考慮,一邊打量利先生。 利先生73歲,文質彬彬,身材高佻,面上掛着一副金絲眼鏡,加上滿頭銀髮,十足一位學者。從他自己寫的英文病歷,我感覺他可能是一位醫生,因為他的字體連我這個醫生也難以辨認:於是問:「你是不是醫生?」 「已退休的家庭醫生。」 「我想起啦,你是九龍某區的名醫。」 「什麼名醫不名醫。七、八十年代,病人多醫生少,個個都是名醫。」利醫生謙虛地説。 「我還記得,當我在1978年回流返港,香港還沒有家庭醫學這一科,所有全科醫生都是GP。誰知立例後,一夜之間, 所有全科醫生即時蜕變成家庭醫生,不用考試。」 「的確如是。我覺得你的使命很有意義。」 「多謝。利醫生,你是第一個接受過通過波仔來諮詢我的醫生。既然兩本書你都看過,還有什麼問題呢?」 「老實説,我想嘗試螯合治療,但又心大心細,希望你能讓我與你的病人溝通,聆聽他們的體驗。」 「我沒有問題,但我必須先取得他們的同意。我相信DL(見本刊423期)會很樂意和你分享他的見證。」 我安排DL在接受螯合治療期間和利醫生見面溝通。一個多小時後,利醫生知道他的通波仔和植入支架,與DL搭橋手術後的苦況相比,真是小巫見大巫。 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下,利醫生決定接受螯合治療。接受了幾次螯合治療後某日,利醫生問:「伍醫生,我的手腳為什麼還是麻痹?是不是我的手腳血液循環出了問題?」 「如果是周邊動脈問題,你應該感覺有些改善。你覺得怎樣。」 「感覺什麼都好,就是手腳麻痹揮之不去。」 「你現在仍在服食什麼藥?」 「只服食Plavix和Pariet。」 「你服食Plavix有多久了?」 「一年有多,差不多14個月。」 「據我所知,服食Plavix不該超過一年。問問你的心臟科醫生。 「你意思是,長期服食Plavix可能引起手腳麻痹?」 「有可能。停藥便知。」 「好,我就試試看。」 「你還是先諮詢心臟科醫生的意見吧。」 「好。」 …

西醫手腳麻痹 
藥「去」病除見證 Read More »

美國證實螯合治療
對心臟病有效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

美國證實螯合治療
對心臟病有效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的「平反」?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是心臟病患者,你務必要看以下這篇由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(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,NIH)向媒體發布的新聞稿,因為NIH確認EDTA螯合治療對心臟病有效;而這個療法,極有可能是治癒你的心臟病的唯一方法。 如果你是一位只相信科研數據、有愛心的心臟科醫生,你應該參考《評估螯合治療》(Trial to Access Chelation Therapy,簡稱TACT)的全文,因為這個由幾百個心臟科醫生,在美國和加拿大134個中心,測試1708個曾患心臟病發的病人,證實EDTA螯合治療對心臟病有效的研究,或許會令你考慮採用EDTA螯合治療來醫治你的病人,讓他們有機會接受一種安全有效的治本療法。 耗資3000萬美元研究 2012年11月4日,心臟科專家拉馬斯(Gervasio Lamas)醫學博士,在洛杉磯舉行的美國心臟協會(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)會議上,發表評估螯合治療(TACT)的結果。這項由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資助、涉及1708位患者的隨機、對照研究顯示:接受傳統治療加靜脈EDTA螯合治療的患者,與接受傳統治療加安慰劑的患者比較,隨後患心臟有關問題的,前者較後者少。 心臟有關問題包括死亡、心臟病發、中風、心血管手術、需要住院的嚴重心絞痛。心臟有關問題整體減少,在統計學上意義重大,因為時間愈長,差異愈大,尤其是在長達5年的研究。 整個療程合共40次。首先每周1次,共30次;然後大約每月一次,共10次。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,都有患過心臟病發的記錄。結果顯示,螯合治療有效減少心臟有關問題,尤其對糖尿病患者特別顯著。 研究者的結論是:靜脈EDTA螯合治療是安全的;對那些正在接受傳統、有科研數據為基礎治療的心肌梗塞患者,顯然是一種重要療法。這些發現,是那些一直蔑視EDTA螯合治療的心臟科醫生所意想不到的。要肯定EDTA螯合治療,必須有更多研究;要探討它的機制,亦需要更深研究。 心臟科醫生,包括來自著名醫學院如克利夫蘭診所(Cleveland Clinic)、梅奧診所(Mayo Clinic)和約翰霍普金斯(Johns Hopkins)大學等,參與在美國和加拿大134個地點進行的研究,耗資3000萬美元。 讀者或許會問,既然EDTA螯合治療對心臟病有效,為何醫學界不採用?回顧西方醫學歷史,任何醫學上的新發現和突破,除了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還必須經歷桿衛傳統者的打壓,才有機會被醫學界接受。EDTA螯合治療當然也不例外。以下是幾個例子: 醫學界打壓異己例子 一、傳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,460-370BC)的體液理論(Humors Theory),以及加倫(Claudius Galen,130-200)的600多個理論,包括人體的構造、運作、生理和心理等,一直都被視為傳統西方醫學的基礎,直到十六世紀才有懷疑者膽敢質疑。 先有比利時解剖學家維薩留斯(Andreas Vesalius,1514-1564)。他證實加倫的「人體構造理論」錯漏百出,並於1548年出版《人體構造七論》。當時的醫學界絕對不容許任何人反駁加倫的理論。醫學界權威人士稱維薩留斯為瘋子!甚至有人説:「加倫沒有錯,只是人體改變了!」受不了醫學界的打壓,維薩留斯最終燒掉原稿!可想而知,醫學界對不同理論和新發現,存在一定的抗拒。 二、其後有血液循環之父哈威(William Harvey,1578-1657)。他的成就可説前無古人,卻又啟發來者。哈威醫生對研究者的最重大影響是他那一絲不苟的證明步驟。證明,從此成為科學研究的黃金標準。在科學上,不管任何假設、概念、理論和發現,都必須透過證明才可以被接納。 哈威證實心臟是一個「泵」,而人體的血液是透過一個動脈、靜脈網絡,在人體內不停地循環流動。他在1622年完成的《動物心血運動的研究》,要延遲到1628年才敢出版,因為他怕步維薩留斯的後塵,觸發醫學界的咆哮。正如哈威所料,他遭同行杯葛。經過一段頗長的時間後,他的血液循環理論才獲認同。這再一次證明醫學界的頑固。 三、塞姆爾維斯(Ignaz Semmelweiss,1818-1865)是匈牙利產科醫生。 塞姆爾維斯1847年在維也納醫院任教授期間,他建議醫生和學生在接生前先洗手,成功地使產婦的死亡率從20%降到1%!他被稱為「媽媽的救星」。但他的洗手建議,卻要等到他死後50年才被醫學界接納,導致千千萬萬產婦枉死;只因為沒有醫生願意承認,自己的手是導致產婦死亡的媒介! 最不幸的是,塞姆爾維斯竟然被同僚視為瘋子,被押往精神病院兩個星期後被打死。這是醫學界不容異見分子的最慘痛例子。 EDTA醫治心臟病安全有效 德國科學家於1930年代發現一種稱為 EDTA (ethylene-diamine-tetra-acetate,乙二胺四乙酸)的氨基酸,並在1935年取得專利。隨後幾年,科學家進一步改良EDTA,使EDTA可以從生物和化學體系中「箝」走有毒金屬。從1940年代到今天,EDTA是用來醫治鉛中毒的黃金標準。醫生從病人的靜脈輸入EDTA,把體內的鉛「箝」走,透過腎臟排出體外。 1950年代,美國著名心臟科專家克拉克(Norman Clarke Sr.1892-1984)用EDTA成功醫好了其他心臟科醫生認為無可救藥的心臟病「籮底橙」,因而掀起一輪研究熱潮。隨後的數十個臨床研究的成功率平均超過90%(見表);並證實接受EDTA螯合治療後,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量和心臟功能都有顯著的改善,包括膚色改善、四肢恢復溫暖、肌肉協調、腦功能改善、運動耐力持久、心絞痛和氣促消失等。 不幸的是,在1960年代期間,其中兩位著名研究者突然掉轉槍頭,指EDTA無效,導致EDTA的成效備受質疑。至於他們為何改變初衷,沒有證據顯示與個人利益有關,但他們的否定,卻足以構成醫學界在過去幾十年打壓EDTA螯合治療和「螯合醫生」的藉口,導致千千萬萬心臟病患者因而失去治癒的機會。 儘管備受打壓,在世界各地採用EDTA螯合治療的醫生卻愈來愈多,因為他們見證過EDTA螯合治療無可置疑的成效。這次NIH的「平反」,除了證實他們的堅持正確外,最重要的是,將會有更多心臟病患者因而得救。 EDTA螯合治療與其他螯合治療不同,是因為它只用一種EDTA,並且必須根據指定的程式從靜脈輸入;而每次輸入的時間必須不少於三個小時,才可以保證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因此,任何從靜脈輸入不足三個小時的螯合治療,不可能是用正確的EDTA,甚至不是EDTA!小心!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接受螯合治療效果 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…

美國證實螯合治療
對心臟病有效 | 螯合治療Chelation EDTA Read More »

老人癡呆症康復見證

老人癡呆症康復見證 老人癡呆有機會康復? 一位年過七旬的小巴司機,退休後患上腦退化症,經過螯合治療後,情況大有改善。作者認為,腦退化極有可能是由於腦細胞缺乏必需的營養素所致,只要及早治療,仍有康復機會。  普羅大眾相信老人癡呆症是一種無藥可治的腦退化疾病。從長期服藥的角度看,的確如此。由於病因不明,無論患者服什麼藥,他的情況只會不斷惡化。但從樹木缺乏營養素導致凋謝的邏輯來看,腦退化極有可能是由於腦細胞缺乏必需營養素所致。不信?請參考以下的真實個案。  開車力不從心被迫退休 2012年4月17日,袁先生在妻子和女兒扶持下來到醫務所。 「袁先生,我有什麼可以幫你?」 出乎意料之外,袁先生並未回答我的問題,卻只靜坐眼前,目光呆滯,毫無表情。 「爸爸對很多事情都沒有反應。」女兒説。 「這種情況有多久了?」 「不如讓我從頭説起吧。」 「好。」 「爸爸是專線小巴司機。2010年年初開始感覺雙腳無力兼有點麻痹,又容易打瞌睡,有時還感覺眩暈。我們覺得這樣開車非常危險,迫他退休,畢竟他已73歲了!不知道是因百無聊賴,還是精神缺乏寄託,他自2011年初便出現健忘的現象。有時忘記關水龍頭,有時忘記沖廁。去年平安夜,他在家裏抽筋跌倒,被救護車送到東區醫院。出院後就開始反應遲鈍,近來情況愈來愈差。」 「醫生怎麼説?」 「醫生説他患癲癇症,因為腦退化,於是帶他去看腦科醫生。醫生説爸爸患有輕微老人癡呆症,沒得醫,只會愈來愈嚴重。我們都知道老人癡呆症無法醫治,不知如何是好。有一次,我偶然在書店發現你那本《治本清源一不吃藥的健康智慧》裏的一篇文章,談及阿爾茨海默病(Alzheimer’s disease’AD,即老人癡呆症)與有毒金屬的關係,內文特別指出:AD只可預防,無從治療!我們覺得有理,況且爸爸的老人癡呆症剛剛開始,或許有希望,因此特來請教,看你有否辦法幫他。」 「首先,我必須坦誠吿訴你們,我從來沒有醫過老人癡呆症患者。雖然知道療法,亦知道有成功個案,但我沒有把握可以醫好他。」 「反正其他醫生都説沒有辦法,既然你有理論和療法,我們願意讓他試試。」 阿爾茨海默病蠶食記憶 我之前在〈高錕、高鋁與阿爾茨海默病〉的文章指出: AD是「癡呆症」(dementia)的其中一種;而AD患者的數目,超過癡呆症的總數一半以上。癡呆症的成因,可以是病毒感染,如致命的「克氏病」;或基因失調,如「亨廷頓病」;亦可以是柏金遜病、多發硬化症、中風的後果。 AD患者首先會漸漸失去記憶力,尤其是最近發生的事情,如忘記了早餐吃過什麼、忘記想做的事、忘記想用的字等。其他症狀包括固執、多疑、多錯覺、懷敵意、易受刺激、蠻不講理,常常堅持處理自己不能勝任的事務,如理財和駕車等。 中期患者仍可行動自如,但無法理事,不能照顧自己,有表達困難,明顯失憶;到後期才出現肢體機能萎縮。整個退化過程大約10至20年。 照顧一名AD患者的確是一場噩夢。不勝負荷的家屬最終只能送他們到老人院度過慘淡餘生。 AD是大腦整體退化病,必須及早確診,否則當病徵出現時,疾病已達不能逆轉的地步。以高錕為例,他在2004年被確診患有AD,但早在5至10年前腦退化已在他的大腦裏發生。從確診那一天開始,不論他服食何種藥物,也無法改變他大腦逐漸退化和萎縮的惡運。因此,AD只可預防,無從治療! 治療後難以置信康復 自2012年5月中開始,袁先生在妻子和女兒陪同下,每個星期六早上來醫務所接受螯合治療。每次見到他,他總是歪着身子在沙發上打瞌睡。當我叫醒他時,他會睜開眼睛,望我一眼,一言不發,然後又閉上眼睛,回到他的夢鄉。 9月23日那個星期六,即第16次治療時,當我踏入他的房間,袁先生居然瞪大眼睛在看電視,還叫了一聲:「伍醫生。」 「袁先生,你認得我?」我驚喜地問。 「認得。」 我望着袁醫生,他竟然容光焕發,眼睛幾乎發亮!我問坐他身旁的女兒:「他什麼時候開始如此清醒?」 「這一兩個星期清醒了很多,説話也多了。」 「為什麼不吿訴我?」 「今天還是他第一次在這裏沒打瞌睡。」 「你可不可以把他的故事寫下來?」 「當然可以,我也希望多些患者及他們的家人知道,只要及早治療,老人癡呆症是有機會康復的。」以下是袁小姐的原文: 女兒的見證原文 父親自2011年初退休後,他的身體健康每下愈況,精神狀況也大不如前。聽母親說,就連平日在家中他也很容易打瞌睡;到了年中,我們更發現父親很快便忘記剛剛發生的事。我們於是便帶父親到腦專科醫生去看症,怎料父親被診斷有輕微的阿爾茨海默病,即俗稱老人癡呆症。幸好發現得早,醫生表示希望吃藥能減慢腦退化的速度。可是,到了年終,父親間中有暈厥的情況出現,腦專科醫生診斷父親有腦癇症,於是他又要多服一種藥來控制病情。 今年初,有一次我逛書店時看到一本書名叫《不吃藥的健康智慧》。看到書中有一篇文章講述大腦退化只能預防不能醫治,覺得書中所描述的情況與父親有些相似,於是便買回家看。細閱後,我亦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資料,最後跟家人商量後,決定替父親找書中的作者伍志堅醫生,看看伍醫生有沒有辦法幫到父親。 父親由年中開始在伍醫生的協助下接受螯合治療,直至現在已進行了十多次。我們漸漸觀察到父親的精神狀況有明顯的改善,不會像從前般容易打瞌睡,而且眼神也較年初有精神。慢慢地,父親在伍醫生的協助下開始減少藥物的劑量,希望能減低藥物的副作用。父親目前仍然定期接受伍醫生的治療,希望螯合治療最終能幫助父親,使他不用再服藥,並令腦退化的情況停止惡化。 及早治本是關鍵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你的家人開始患有失憶,不要掉以輕心,必須及早預防,免得病情惡化到無法逆轉的地步。長期服藥絕對不能延緩腦退化,更遑論醫好這個疾病;要是可以,高錕便不至於如此無助了。 腦細胞和其他細胞一樣,需要足夠的氧和營養素才可以正常運作;而輸送氧和營養素到細胞必須有健康的動脈。螯合治療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唯一方法。 作者: 伍志堅醫生作者197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。曾先後在英國、加拿大和香港行醫。現任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BMS Clinic 的預防醫學顧問,同時從事預防醫學研究,並開始埋首將多年預防醫學心得整理發表,普及大眾。著作包括(預防勝於治療)、Wing Chun Warrior、《詠春善戰者》。